<P>从填报志愿中看中国高招之弊 </P>
<P> 武汉市第十一中学分校 刘汉生
<P> 最近填志愿,为了能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我深入地研究了各高校在湖北省的录取分数线和生源情况统计表,感触颇深。结合目前广大考生的心理,我想<!--ADV_CONTENT-->谈谈中国目前高考招生的教育弊端。
<P> 目前中国高考,还是“一分压死人”的录取规则。可是,分数相差几分,甚至几十分的人,实力相差真的就那么大吗?有的人分数高十几分,可为人处事一塌糊涂,书呆子个性,你又如何知道?有的学校即便自主招生,也经常“笔试通过了才有资格面试”,或者严格看成绩。省招办也很少真的去重视有优秀特长的学生,2010年复旦大学非常想录取的国学高材生孙见坤仅仅因为离上一本线差几分而未被录取,这是陕西省招办的过错。是的,省招办怕开先河,怕出现影响录取公平的问题。但是,却扼杀了人才。
<P> 想想那些学术巨匠,很多都是有些学科有缺陷的,但是他们成功了。这位孙同学,首先他的成绩还可以,离一本线只差几分,我想说成是失误也是可以理解的。可是省招办分分必较,那些比他高几分甚至几十分的人,真的热爱国学么?真的比他优秀么?如果是数学上比他优秀,那么去学国学的话,又能体现出多少优势呢?这里,又要谈到专业的问题了。
<P> 高考录取,现在还是多数人去选择学校品牌,而不是专业。请大家看看,最近三年,中国名校武汉大学在湖北收不到660分以上的学生的志愿。为什么呢?因为660分以上的选择北大清华了。可是众所周知,660分出头,在湖北省也是难得上北大清华的。哪怕侥幸进去了,也会被调剂到没人要的专业。也就是说,660分的同学们真的很纠结,报武汉大学最想学的专业吧,父母哭着说:“培养你这么多年,好不容易有希望上北大,你怎么去上武大丢我们的人?”报北京大学吧,以那个成绩必须选择“服从专业调剂”才有机会被录取,那么,对于考生本人,是和自己的梦想失之交臂;而对于国家,是把一个爱好某专业的人才推进了火坑!设想把季羡林丢进了数学系,现在的中国国学会是个什么情况?现在的大学生不爱学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进了一个自己从来都没有兴趣的专业。
<P>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同校内的专业选择,当然这也是分数带来的心理不平衡。比如一个热爱哲学的学生考了640分,被武汉大学录取。这时,家里人就会说:“你这么高的分进哲学系不是浪费了?不如去生物系吧,那是武汉大学的最大招牌专业。”这下怎么办呢?学哲学吧,又比一般的学生强太多,“那我当时更努力的那这么多分亏大了”。学生物吧,“分数和专业门当户对”,却是个“包办婚姻”。考生考不上自己喜欢的专业,被家长甚至分数调剂“包办”,怎么可能不“身在曹营心在汉”呢。
<P> 总的来说,就是有这么一个问题:有兴趣想上某大学某专业的,上不了;没兴趣的,反而进去了。想学的学不了,不想学的被逼着学,真是讽刺。
<P> 教育公平是很重要,但是如果教育出来的都是些不情愿学习自己专业的,那么去接受公平的教育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应该做的,应该是借鉴国外的“宽进严出”的办法。国内总是“只要进了大学就好了”,因为国内读完了基本上就有毕业证,学生根本就没有压力,学不学都混得过去。导致北京大学毕业生和武汉大学毕业生的差距,在高考成绩而不在大学的学术造诣。其实现在大学生的很多毛病都是高考带来的隐患。
<P> “宽进严出”又是个什么样的办法呢?笔者在2009年底作为交流生去过瑞典的一所高中进行学习交流,对国外的一些招生政策略有了解。结合中国的国情,笔者认为,在入学上,应该有教无类,正如孔子教学,交学费就可以进。加大扩招,由于学生变多,学校便有资金建设教学设施。而教师,由于现在研究生已经很多,那么让他们去当讲师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让所有想学习的人都能通过表现出自己的专业特长(比如一些技能)来得到相关专业的认可,从而被录取,而不是片面地去看分数。因为很多专业不能通过高考考察一个学生撒后邹学学习该专业的素质。实在不能录取,也应该可以通过交费进大学,所谓“宽进”。那么有人会问:“交钱就进,那不是鱼龙混杂了?”所以就要“严出”,入学是比较容易,但想毕业的话还是要靠在专业上的造诣,而且要严格控制毕业率。这样,大学生就不会像现在这样疯玩,而且有专业爱好的人也能展示自己的实力。而不自量力,自以为“进了大学就能如何如何”的人,终究将因为没有大学期间没有学业建树,尽管进了北京大学,也拿不到毕业证而不被认可。总之,就是要让进大学成为一种学习知识的途径,而不是炫耀的途径。更不能在刚进大学还没学到东西的时候,就决定了命运,或学生自以为决定了命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