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东交通大学制图网站 > 微课"煨"出教学新滋味
  • 微课"煨"出教学新滋味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PDF   更新时间:2014-10-11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2014 年8月8日星期五 03 主编:黄蔚 编辑:黄蔚 设计:王保英 校对:刘梦 / 暑期特刊 新媒体时代微课如何助力课改—— — 微课 " 煨"出教学新滋味 实习生 马赫 杜丽敏 本报记者 黄蔚 李凌 " 一节工程制图课, 课堂上50分钟, 在' 微课' 中通过动画、 文字介绍和视频 讲解只用10分钟就能展现." " 平时将学 生对教学中不理解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 然后根据问题做好针对性的讲解和制作. 要尽量在讲课水平、 视频编辑、 课件效 果等方面精益求精, 在10分钟的视频中 真正帮助学生解决难题, 供学生学习参 考." 华东交通大学理学院教师涂晓斌对 " 微课" 深有体会. 他的" 画法几何与机 械制图绪论" 课程, 凭借出色的画面拼 接和生动的表现形式, 在首届全国高校 微课比赛中获得江西本科高校唯一一个 一等奖. 近年来, 微课也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和 高等教育信息化领域重要焦点. 记者从刚 刚在北京闭幕的2014中国学习与发展大 会了解到, 全国各地均在积极推动微课的 建设与应用, 微课已成为课改的一个重要 抓手,如何用好微课也成为教育界普遍关 注的问题. 教育" 微" 时代来临: 微课 " 热" 在何处 近年来, 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迅猛 发展, 以微课、 慕课等为代表的教育技术 创新倍受瞩目. 2008年, 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 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 学院在线服务经理 戴维 · 彭罗斯, 将原本几十分钟、 几个小 时的课堂, 提炼要点制作成十几分钟的微 型视频课堂, 他本人也因此被人称作" 一 分钟教授". 自此, 微课以一个正式的概 念开始进入全球视野. 2011年, 广东省佛山市教育信息中 心主任胡铁生,最早提出了微课的概念, 并且开始组织佛山市最早的微课大赛. 他 提出, 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 要求, 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 反映教师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 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 机组合. 当前, 国内微课主要呈现为较短的教 学视频, 在10-20分钟的时间内完整地呈 现出教师针对某个典型知识点的教学, 包 括知识点导入、 新授课、 巩固练习、 作业 等传统教学环节. 微课不仅时间上短小, 其内容也微观和简明. 到目前为止, 在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和职业技术教育领域, 微课的设计、 开发 与应用受到教育部、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 高度重视. 2012年11月21日, 教育部副 部长刘利民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 成立五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中指出: " 微 课教学比赛是符合时代要求的积极探索, 希望借此推动高校教师培训方式方法的改 变,解决培训多样性、 便捷性和针对性的 问题,促进高校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 度融合." 与此同时, 浙江、 江西、 江苏等省市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组织了各自的微课比 赛, 征集了一大批优秀的微课作品. 为更好地推动微课发展, 2013年11 月21日, 由中国教育学会、 全国高等学 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 中国学习与发展 联席会和国内200多个教育机构发起成立 首个全国性的" 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联 盟", 该联盟从资源建设标准、 体系化微 课程建设、 资源建设应用、 资源的共建共 享等角度深度推动, 并服务教育改革, 在 业界赢得认可度. 与传统的课堂二元对立与统 一: 颠覆还是融合? 心理学、 传播学等研究显示, 一个普 通人的注意力极限是10分钟. 因此可以 说微课的发展与推广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以短小精练为主要特点的微课, 符合人学 习知识的规律, 也适应了现代人时间碎片 化、 难以进行长时间的学习的情况. 在教 学中使用微课, 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效 率. 那么微课是否能够完全代替传统课 堂?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 关于新兴技术彻 底颠覆课堂的声音一直存在. 早在20世 纪初, 电影发明不久, 爱迪生就曾经预 言: " 不久将在学校中废弃书本……有可 能利用电影来传授人类知识的每一个分 支. 在未来的10年里, 我们的学校将会 得到彻底的改造." 然而时间过去了一个 世纪, 爱迪生的预言落空了. 电视出现 后, 人们也一度认为可以用电视教学取代 课堂讲授, 事实证明也行不通. 微课出现 前, 新媒体教学也已经在很多学校得以普 及, 不少教师采用视频课件教学, 但并没 有对课堂教学产生太大的影响, 此外, 抛弃传统课堂推广微课教学在 现有教学管理机制上也面临一定的困难. 例如原来45分钟一节课的课程设置, 在被分割为以10-20分钟为单位的课程 后, 教学管理部门需要针对新的课程结 构和体系进行重构, 对学校现有的教学 管理系统、 排课系统、 考试系统重新设 计. 此外, 时间较短的微课将学校原来 的教学节奏成倍提高, 老师和学生都必 须适应新的教课方式、 效率和流程. 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王竹 立老师表示, 教学过程是一个生成性过 程,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密切互动、 相互合作的过程, 有效课堂是教师和学 生共同创造的. 预先录制的教学视频无 论多么精彩, 都与现场情况有一定的疏 离感, 缺少面对面教学所具有的那种交 流互动氛围. 微课程如何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很 多学者以及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对此 进行了很多的探讨. 部分学科教师也开 始在课前、 课中和课后尝试应用微课开 展教学. 微课可以应用于课前的知识回 顾、 课前预习、 课中知识点归纳与提 炼, 也可以在课程的尾声采用交互式的 微课程实现巩固学习知识之目的. " 微课不应仅仅作为配合教师上课 的教学资源而存在, 而应该与翻转课堂 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相结合." 上海师范 大学数理信息学院教育技术系主任黎加 厚教授这样认为. 他在 《 微课的含义与 发展 》 一文中这样写道: " 仅仅是一段 ' 微视频', 如果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方 式没有改变, 这样的' 微视频' 还停留 在上个世纪的' 积件' 的思路上, 即将 课堂录制的课堂实录视频切片, 做成一 个个教学片断, 目的是用作配合教师上 课的教学资源, 或者用于教师专业发展 与教学反思的' 微格教学'. 但是, 在 新型的' 翻转课堂' 教学流程中, 供学 生自主学习的教师授课的' 微视频' 成 了学生自主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 分." 可以看出, 在推进课改、 落实学生 课堂主体地位的大背景下, 课堂教学是 以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为最高目标的. 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学" 为中心转变, 着力于学生的发展 和对学习过程的体验. 微课的设计与制 作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这种观 念, 同样也体现在微课学习的评价上. 南京大学教授张宝辉指出, 微课评价体 系需要综合多种因素, 不仅对学习效果 有所衡量, 还需要参考教学过程中多个 周期的反馈, 甚至学生在利用微课学习 时的心情、 学习的态度, 都可能成为影 响效果的重要方面. 借慕课之势, 为微课提供更 大的发展空间与传播平台 最初的微课仅仅是作为一种多媒体 的教学手段被教师与学生所认识, 并没 有产生什么大的影响和声音. 但是, 2013年以来, 微课与全球范围内的慕 课大潮相遇, 使得微课的发展有了新的 契机. 如何促进微课与慕课进行有效的 对接、 充分发挥微课作用成为学界、 业 界的专家学者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慕课热源于全球范围内信息技术对传 统教学的渗透、 冲击以及教育信息化基础 建设的逐渐成熟. 在这个大背景下, 人们 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从而对 传统教育和学习方式进行改变产生了热切 需求. " 大学和教室的围墙正在逐步退去, 出现了全球大学, 也出现了跨越时空、 自 由交互的SNS社会化协作学习社区, 学习 变得无处不在." 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 学院院长张举范表示, 当前在全新的学习 生态环境下, 学习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化. 同样发生变化的还有传授与学习的关系. 在WEB2.0技术条件下, 传统的单向传播 方式演变为互动式传播, RSS ( 简易信息 聚合 ) 使得人们可以通过信息订阅进行知 识的自我建构. 教与学成为共同体, 教学 过程成为了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 程. 他表示: "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慕 课, 其价值不仅仅是优质资源的免费共 享, 也给予我们表达和交流的开放平台." 如果从慕课中抽离系统的课程设置、 教学计划和考试以及学分认证等评价环 节, 可以清楚地看到, 慕课所涵盖的几 个核心概念包含" 基于视频"、 " 在若干 分钟内完成对某个知识点的教学" 等内 容, 而这一特征恰恰与微课的概念有着 密切的联系. 因此, 可以说慕课其实是 一系列同一课程体系下微课的组合. 借 助慕课这一平台, 推进微课的开放与共 享, 则是充分发挥微课作用, 提升其影 响力的重要手段. 目前, 上海37所高校间已经实现了 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 上海高校课程资源 共享管理中心主任、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副院长黄钢表示, 目前中国大学存在着学 校间师资分配不均、 课程资源不足的状 况, 因此一些学校的学生无法像一些名校 的学生那样享受到较多的优质课程. " 决 不能让学生因为几分的高考分数之差, 而 与很多好课程失之交臂." 黄钢介绍, 为 保障课程共享机制的教学效果, 学校已将 其纳入到对学生的考核当中. 此外, 为保 障课程质量, 共享平台也积极加强在线课 程教学团队建设, 努力为在线共享课程提 供技术保障, 建立了直播教室以及在线教 务管理系统. 共享平台还积极与西部高校 合作, 将优质课程资源输送到西部. " 全 国许多的高校教室已经接入直播教室网 络." 黄钢说. 中国石油大学 ( 华东 ) 教育发展中心 主任王天虎介绍说, 学校联合北京交通大 学、 西南科技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 成立研发中心, 共建、 共享优质课程资 源. 资源共享平台现在已整合构成了1万 多学时的泛在学习资源库, 并开发了适合 手机、 平板电脑、 PC等多种终端的自适 化应用, 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化学习条 件, 和多样化、 个性化自主学习需求. 因此, 我们可以看到, 慕课蓬勃发展 为微课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与传播平 台. 无论是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抑或是基 础教育, 均可以借助这种新的教学载体, 实现课程传授方式的改革, 以及教学质量 的提升. 紧密结合在线教育, 努力回归 教学本质 当前, 微课热席卷全国. 在此影响下, 众多教育界内外的人士都在跃跃欲试, 希 望能将微课的最大效应发挥出来. " 微课的未来在网上, 微课应当借力互 联网以及在线教育取得发展." 王竹立老师 认为, 与课堂教学不同, 微课在网上显然 更受欢迎. 当人们无法到现场听课时, 在 网上看视频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网络学习 者不像在课堂里那样, 是一个特定的群体. 网络学习者来自各行各业、 四面八方, 微 课因其网络化、 碎片化、 视频化、 可移动 性, 正好满足了这样一群人的需求, 有可 能在网络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他对微 课的未来进行了大胆的预测: 未来会有一 段时间处于这样一种局面, 即学历教育还 是由传统实体学校唱主角, 而非学历教育 则主要由网络教育来承担. 那么在线教育今后的发展将会是怎样 的趋势呢? 黄钢表示, 在线教育的发展要更具前 瞻性, 敢于尝试创新. 他认为这样才能通 过高品质的课程资源共享, 引领高校教学 理念、 教学方法的改革, 达到提升高校教 学质量的目的. 王天虎则认为在线教育的发展需要加 强高校间的协作. 高校在课程资源协作方 面可尝试多种协作模式. 如基于大型公共 服务平台的教学资源免费共享模式、 教学 资源共建共享模式、 资源有偿共享模式、 资源超市模式等. 北京大学继续教育部部长侯建军认为, 在线教育的发展中,技术是基础,理念是驱 动,而开放是远程教育、在线教育的始终追 求.至于在线教育发展将产生的影响,人们 学习方式将更加的个性化, 教学模式多样 化,师生关系,学历认证方式,教学成本结构 以及体制机制都会产生深刻的变革. 面对新技术带来的种种机遇与挑战以 及当前的微课、 慕课火热的局面, 北京师 范大学校长助理陈丽认为更应该回归教学 的本质. 在讨论技术性问题的同时, 教师 应该更加关注教和学的过程, 注重教学方 法的改进, 借助新技术尝试" 翻转课堂" 等多种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处理复杂问题, 进行评价与思考的能力. 作为在全国率先应用翻转课堂理念的 学校, 山东昌乐一中常务副校长张福涛在 介绍其应用经验时说: " 我们是微课、 翻 转课堂的最大受益者, 在微课应用于翻转 课堂的环境下, 学生由原来的两人一桌转 变为六人一个圆桌, 这样的转变带来的是 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 原来的满堂灌不 见了, 教师也得以从繁杂的教务中解脱了, 学生课前学微课, 课中充分讨论, 教师有 针对性地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 课堂效 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很多专家认为, 微课和课改密切结合, 符合网络时代学习碎片化的需求, 但愿在 这一波热浪过后, 微课仍然能具有长远的 生命力, 与翻转课堂、 网络教育相结合, 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改革的深度融合中 发挥更大的作用. 大西瓜 绘 当前全国 上下掀起了微 课热. 以短小 精练为主要特 点的微课, 符 合人学习知识 的规律, 也适 应了现代人时 间碎片化, 难 以进行长时间 的学习的情况. 在教学中 使用微课, 能 够有效地提升 教学效率. 微课评价 体系需要综合 多种因素, 不 仅对学习效果 有所衡量, 还 需要参考教学 过程中多个周 期的反馈, 甚 至学生在利用 微课学习时的 心情、 学习的 态度, 都可能 成为影响效果 的重要方面. 在讨论技 术性问题的同 时, 教师应该 更加关注教和 学的过程, 注 重教学方法的 改进, 借助新 技术尝试" 翻 转课堂" 等多 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处理 复杂问题, 进 行评价与思考 的能力. 微课评价应 突出三个关键点 桑新民 将高校微课建设放到更大的时空背景下 认识和思考,能更深刻地揭示其价值: 以MOOCs为标志的世界高等教育信息 化新潮流—— —创生了一个世界范围内任何人 都可以自由出入的大学堂, 由此推动了工业 文明造就的封闭学校课堂向信息时代开放、 共享、多元 " 学堂"的历史性转变.大学教授从 未遇到过如此复杂、多样的学生群体,这对他 们不仅是全新的挑战,更是一种鞭策、教育、 滋养,让他可以吸收全世界的智慧,对自己的 课程进行更深刻的反思,从自我陶醉、自我封 闭的 " 象牙塔"里走出来,更快实现自我超越, 返璞归真. MOOCs的出现让人们眼前一亮:网络新 时空中 " 大学堂"的诞生对现实大学课堂的冲 击是及其严峻的,MOOCs最令人不可思议的 创举在于: 进入名牌大学名教授的学堂竟然 可以分文不付. 大学生一旦发现免费的优质课程, 学校 却还强迫他们缴费去学低水平的同类课程, 学生的不满是可想而知的. 优质课程该不该 免费?能否持久?这是有争议的,但优质课程 跨时空共建共享则是必由之路. 这就迫使所 有大学教授都必须在自己的课堂上做出改 变,自我反思、自我超越,网络 " 大学堂"带动 无数现实 " 课堂"共同迈向信息时代,虚拟与 现实同生共长的大学新型高效学堂( 我们称 此为 " 太极学堂"),这是未来大学的新景观、 新希望.由此引发的知识价值、教育成本与价 值、大学社会责任、知识精英的精神家园等等 一系列深层的困惑和难题, 对实践与政策的 挑战之严峻, 是可想而知的. 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在哪里? 网络课程大 力倡导, 投入巨资, 但" 门可罗雀" ……差 距在理念、 体制、 机制……网络课程要从自 上而下的行政导向, 转变为立足草根、 上下 联动, 更重要的是推动高校课堂向学堂转型, 促进课程资源共建共享. 因此, 微课的价值 导向, 最主要的是开放性、 公益性、 参与性 和课程资源的可重用性. 好事做好不易,健康、可持续发展更难.建立、完善微课评价标准 ( 游戏规则)的建议,期 望能对后续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和导向作用. 当前的微课评价标准应突出三个关键点: 一是针对不同学科特点研制分门别类的 评价标准,推动教师 ( 跨时空)团队发展.开展 微课应该区分不同学科类别. 如果各类课程 混杂,采用模糊的评价标准,参照系本身就不 清晰,评价者跨越多个学科,在专业性问题上 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都成问题,建立分门别 类的评价和指导体系, 提高有助于提高课程 资源的结构化、层次化水平,引导资源建设在 开始时就注重分类, 不仅便于专家评价环节 实现同行评价、更容易形成共识,也更有助于 推动教师 ( 跨时空)团队发展,实现优质课程 资源的共建共享 ( 避免低层次重复开发). 二是加大用户评价的权重.微课的学习者 包括学生、教师,公开发布后还包括家长和各 类感兴趣的社会公众, 能让这些人愿意学、愿 意用、愿意评,才是有价值的作品.因此,作品在 公众网络发布后, 可以参考用户的浏览量、评 价等进行评估. 可以采用排行榜的形式来择 优、选优、评优.公众对优秀课程的欣赏和评价 水准是需要引导和提升的,因此高水平的专家 评点是微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和价值导向. 三是重视可重用资源的价值导向, 处理 好快餐、中餐、大餐之关系.微课为视频教学 资源建设开辟了新方向, 但这并不排斥其他 类型视频教学资源的价值. 微课类资源以短 视频为核心,适应了包括翻转课堂、混合教学 在内的各种网络学习模式,但其时间短、知识 容量小、非结构化、切片化,学习使用时方便、 快捷、高效,可喻之为网络教学资源中的 " 快餐",但从教学的规律来分析,绝不是所有内 容的学习都适合切片化的, 网上具有较高人 文内涵和思想魅力的讲座与课程, 尽管篇幅 长, 但却同样倍受欢迎. 这类优秀的教学资 源,完全可以采用精心设计、录制的方法,开 放共享、 广泛传播, 建设网络课程中丰富的 " 中餐"和"大餐".要从媒体技术以及课程设 计、 学习评价等多方面培育和选拔具有专业 制作水准的作品. 最后提一点建议: 要把有组织的竞赛转 变为常态化的课程评价、 共建共享的体制和 机制.要开发课程超市,提供自助餐式的课程 服务,吸引高校广大师生参与网络课程建设, 促进大学课堂向高效学堂的历史性转型.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造新的学习文化, 彻底改变千百年来以教师讲授、 课堂灌输为 基础,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传统教育教学模 式,培养新一代名师团队,实现教育中人力、 物力资源的多层次开发与合理配置, 从根本 上解放师生的创造力, 让中国大学更快地走 向世界! ( 作者系南京大学网络化学习与管理研 究所所长)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PDF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华东交通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  华东交通大学是几本  华东交通大学图书馆  华东交通大学教务处  华东交通大学研究生院  华东交通大学怎么样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  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