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经济广播电台961 > 在中国古代经济地理学渊源极早公元前西汉史学
  • 在中国古代经济地理学渊源极早公元前西汉史学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PDF   更新时间:2006-03-01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文档基本属性
    文档语言:Simplified Chinese
    文档格式:pdf
    文档作者:
    关键词:
    主题:
    备注:
    点击这里显示更多文档属性
    前 言 在中国,古代经济地理学渊源极早,公元前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撰《史 记》中的"货值列传"一章,可说是一篇具有开创意义的经济地理著作.此 后,历代史书中都有《食货志》和《地理志》内容,包含了重要的经济地理 史料.从宋代开始盛行的《地方志》编刊,更是封建时代中国人文,经济地 理资料的一大宝库.经济地理学作为具有本身理论的近代科学,形成于 19 世纪末叶的西欧.待到 20 世纪 20 年代,西方近代经济地理学才通过来华的 西方学者和中国派送到欧美的留学生陆续传入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 论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原苏联,经济地理学都有长 足的进步,和各国的生产建设密切配合,研究领域有所扩大,在理论观点上 有所发展,在方法上有所革新,从而进入了现代经济地理学的发展阶段.中 国在解放后的 50 年代,经济地理工作大体按照原苏联的模式来进行.原苏联 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布局,农业区划,经济区划,地域生产综合体等方面的理 论,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地理学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1978 年改革开放以 来,加强了国际交流,又引进了西方国家现代经济地理学的一些理论和方法. 由于国家经济建设大规模地开展,为经济地理工作者开拓了极为广阔的研究 实践道路,同时配合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地理的研究内容不再局囿于 生产布局而日趋丰富,除农业地理,工业地理和运输地理以外,有关城市地 理,商业地理和旅游地理等方面的研究迅速开展,从而使经济地理学成为中 国地理科学中最为活跃的一个分支,其研究成果也最为丰硕,这就为编写本 书打下了基础. 早在 60 年代初期,我就有意编写《经济地理学》和《中国经济地理》两 书,前者系统介绍这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后者则意图归纳中国经济地理研 究的主要成果.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导致的十年浩劫和随后出现的国 内,国际种种新的工作机遇,迫使我把这一写作计划推迟了 30 年.直到 90 年代中期,我在几位博士生的协作下,编写成了《现代经济地理学》一书, 即将由江苏教育出版社作为《人文地理学丛书》的组成部分出版.随后又在 科学出版社的支持下,发起编写《中国人文地理丛书》,意在和 80 年代已经 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自然地理》(丛书)相匹配,从而完善对中国地 理的研究.本书作为该丛书的组成部分来出版,力求能反映中国经济地理研 究的新貌.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发展问题研究总论部分并非按以往大学经济地理 教科书传统地按国民经济各部门来论述,而是着重探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 些重大的全国性问题,如环境,人口,资源(水,土地),粮食,能源,运 输,工业化和城市化等.下篇区域发展分析分论部分考虑到中国经济区的发 展既不平衡,又不成熟,再则国家至今尚未制定全国的经济区划,因而选择 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区来表述.这些地区包括回归祖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全 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岛,国内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天 府之国的四川盆地,塞上江南的宁夏,热带风光的西双版纳,干旱区的新疆 和河西走廊,内部经济联系比较紧密的东北大区,个性比较突出的黄土高原 和黄淮海平原,以及边疆重点建设地区的西藏"一江两河"地区.这些地区 不论区域大小,都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区;它们从自然环境到经济发展水平都 有很大差异,而总起来看就能说明中国地区发展的实况.由于客观形势的限
    制,本书暂未将台湾省包括在论述范围之中,这是一大缺憾,这只有留待海 峡两岸和平统一时再予补充. 本书是一部集体创作的专著.为了保证质量,我作为主编,除了考虑全 书的结构和各章的重点和要求外,特别慎重选择了合作伙伴.把有关全书经 济发展重大问题的各章委托给熟谙这些问题的专家来写,分别由华东师范大 学人口研究所的张善余写"人口",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水文室的汤奇成 写"水资源",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经济地理部的李文彦写"能源",陆 大道写"工业发展与布局",张文尝写"运输",顾朝林写"城市化".关 于地区发展各章,则邀请对有关地区做过实地调查研究的专家来写,具体分 工是:东北师范大学李振泉写"东北",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毛汉英,张 豪禧写"黄淮海",山西大学黄土高原地理研究所张维邦写"黄土高原", 宁夏回族自治区计划委员会汪一鸣写"宁夏",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冰土研 究所曲耀光写"河西走廊",中国科学院新疆地理研究所韩德麟写"新疆",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郎一环,赵建安写"西藏'一江两河' 地区",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傅绶宁写"四川盆地",中 国科学院南京分院余之祥写"长江三角洲",广州地理研究所蔡人群写"珠 江三角洲",林幸青写"海南岛",云南地理研究所郭来喜写"西双版纳", 中山大学港澳研究所郑天祥,赵大英写"香港". 参加本书编写的二十多位同行,他们或者是部门专家,或者是地区专家, 对所承担编写的各章的内容都胸有成竹,驾轻就熟,而且他们的观点都具有 一定的权威性.本书初稿约 70 万字,之所以能在半年时间内写成,这都要归 功于这些专家的有力支持与合作.本书上篇的"自然环境"和"土地与粮食" 两章及下篇的"经济区域发展分异"一章则由我挤时间仓促将事,自认为写 得不满意.本书的大部分附图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徐静芳负责清绘.虽 然分头执笔的人多,但由于事先对编写目标和要求沟通了意见,因此全书两 篇 22 章做到了互相呼应,浑然一体,可说是合作写书比较成功的一例.我衷 心感谢他们的慷慨承诺和同心协力,得以卒抵于成,了却一大心愿.希望这 一集体智慧的成果,对今后中国经济地理的研究有所借鉴,有所促进. 吴传钧 1997 年 7 月 1 日于中关村

    下一页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PDF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福建广播电台961  福建经济电台961  福建经济电台961论坛  福建经济电台961微博  宜兴广播电台961  福建经济广播电台  961经济电台  福建广播电台  福建交通广播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