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理工大学qq群 > 2008年国家级教学团队推荐表
  • 2008年国家级教学团队推荐表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DOC   更新时间:2011-09-30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46

     

     

     

     

     

     

     

     

     

     

    一、团队基本情况简介

    1.团队历史沿革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延续70多年建筑学科教育传统,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一批早年留学于欧、美、日的知名专家教授,如陈伯齐、夏昌世、龙庆忠、谭天宋、林克明、符罗飞等曾先后在学院执教,一直致力于岭南建筑文化和亚热带建筑技术的研究,形成了严谨、务实、创新的办学理念和学术风格,在国内建筑教育界享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同时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大批具有扎实专业素养的建筑学科人才,孕育了莫伯治、佘峻南、何镜堂、吴硕贤等4位院士和9位国家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设计系列教学团队的形成和发展与本学院的悠久历史和教学特色密切相关,它典型地反映了国内本系列课程的最新发展特点。团队带头人何镜堂院士等学者在长达20余年的教学改革与建设中,继承优良传统、锐意改革创新,立足地域独特性特别是亚热带地区的建筑研究,面向现代建筑学科群整体发展,充分发挥团队优势,教学改革工作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

    为适应新形势对培养跨世纪人才的要求,1994年开始,本团队对教学计划做了较大的改革,提出了以建筑设计思维为核心的系统教学思想,教学目的由重点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修养和自我悟性转向理性培养,由侧重手工技巧训练转向侧重创造性思维综合训练。经过多年的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997年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建筑设计基础课程被评为广东省重点课程,并在当时率先掀起了建筑设计初步教育改革的高潮。

    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的教师队伍是一个积聚了雄厚实力的教学群体,在何镜堂院士的带领下,吴硕贤院士和我院各专业知名教授共同参与基础理论的讲授,在他们良好教风长期熏陶和言传身教影响下,形成了一支事业心强、勇于创新、认真负责、团结协作、同时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的优秀教学队伍,本课程已成为在各类建筑院校中有影响力的系列课程。

    2.团队结构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是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一支重要本科教学队伍,承担了建筑学科中最重要的系列课程教学,它不仅肩负对初学者的启蒙教育之重责,也是整个建筑教育的核心力量,对未来建筑师、规划师和景观设计师的职业生涯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团队现有教师19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建筑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1人,国家工程设计大师1人,全国高等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委员1人;列入广东省教育厅“千百十”人才工程国家级培养教师1人,省级培养教师1人,校级培养教师3人,国家、省部级先进教师4人。教学队伍学术活跃,务实创新,团结合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团队成员中有教授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人),副教授9人,讲师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8人。

    教学队伍具有较好的年龄结构:19名教师中,50岁以上的5人,占26.3%;41~50岁的9人,占47.4%;40岁以下的有5人,占26.3%,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梯队。在老教师的带领下,中青年教师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

    教学队伍具有较好的学缘结构:从事本课程教学的19名教师中,本科毕业于外校的有12人,占63%,硕士毕业于外校的有 11人,占 58 %,博士毕业于外校的有5人,占26%。另外,多名教师具有美国、英国、德国、荷兰等国家的学位或留学经历,相当数量的教师具有多年的教学、科研经验。

    3.团队带头人

    团队带头人何镜堂教授一直从事教学、科研等工作,长期担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国务院建筑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他长期坚持在本科教学第一线,为建筑学科的教学改革、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倾注了大量汗水和心血,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尊敬。何镜堂教授领衔或参加的一系列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励:2004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05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7年“建筑设计基础”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主持),2008年获“校级教学名师”称号。先后主持和负责设计的重大和复杂工程达100多项,获国家、部、省级奖励40多项(含国家金奖1项、国家银奖2项、国家铜奖2项、一等奖16项、二等奖15项),2001年获我国首届梁思成建筑奖,出版有《当代中国建筑师——何镜堂》等4部著作,近年在《建筑学报》发表论文20多篇,已培养博士生和硕士生36名,并带领团队在各类建筑设计竞赛中多次中标、获奖,如新近在国际大型设计竞争中夺魁的世博会中国馆、新近建成的南京侵华日军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2008年北京奥运会羽毛球及艺术体操比赛馆、北京奥运会摔跤馆、百余项高校校园及科技建筑设计等等。

    团队第二负责人孙一民教授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常务副院长(主管教学和学科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主任、全国高等教育建筑学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建筑分会理事、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担任《Journal of Architecture Education(中国版) 》、 《中国建筑教育》、 《新建筑》、《城市与建筑》、《建筑与文化》、《世界建筑》等期刊编委。主要从事大型公共建筑研究、体育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的数字方法等方向的研究。完成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留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项,已培养和正指导博士研究生20余人、硕士研究生30余人。获2002年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2007年广东省优秀设计一等奖;2007年湖北省优秀设计一等奖;2007年、2005年均获广东省城市规划优秀设计一等奖。在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主持的“基于城市整体观念培养的建筑学毕业设计教学研究与实践”获2005年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团队第三负责人赵红红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管理、科研工作,历任教学秘书、主管教学副系主任、系主任、副院长、常务副院长等职务。现任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代建筑设计中心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园林硕士专业学位设置论证专家组”委员、全国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担任《中国建筑教育》、《规划师》、《中外建筑》、《南方建筑》等期刊编委。提出建立具有岭南特色的建筑学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本科教学实践中不断改革和完善,研究成果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996年)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997年)。2007年“建筑设计基础”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主要参加人),2008年获“校级教学名师”称号。长期开展亚热带地区城市规划设计、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教学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作为子项目负责人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一项。主持完成大型规划设计项目数十项。在各类学术刊物发表教研、学术论文数十篇,主编出版《信息化建筑设计——Autodesk Revit》教材一部。培养硕士研究生近40人。

    4.团队建设成果

    本团队2000年起着手进行“建筑设计系列课程”建设,按照专业内涵和学科内在发展规律,对建筑设计类课程体系进行了大规模的整合与优化。整合后的本系列课程由三个模块构成,包括:基础模块(含建筑设计基础、设计原理、建筑历史、建筑物理与设备),专业模块(含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景观规划与设计)和实践模块(毕业设计、生产实践)。专业模块作为核心设计能力的培养环节,由基础模块的教学提供支撑,通过实践模块的教学获得提升。2005年毕业设计及其相关教学成果获得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本系列课程中已有1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4门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建筑设计基础》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建筑历史系列课程》2005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建筑设计系列课程》2005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城市规划设计》2005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建筑物理与设备》2006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城市规划原理》2008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建筑学科和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为本科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支撑作用。目前有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二级学科为培育的国家重点学科。建筑学一级学科为广东省重点学科,包括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技术科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四个二级学科,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为广东省名牌专业。 

     本团队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将设计系列课程的教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团队成员情况

    上一页下一页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DOC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重庆大学2011新生qq群  重庆交通大学qq群  重庆大学qq群  重庆师范大学qq群  重庆大学新生qq群  重庆一夜i情网站qq群  重庆交友qq群  重庆同城交友qq群  重庆一夜i情qq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