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恩来总理在印度国会的演说 > 初中历史知识简编
  • 初中历史知识简编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DOC   更新时间:2014-05-25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初中历史知识简编中国古代史1(七年级上册) 一、中国境内的古人类 1、元谋人 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 2、北京人的文化遗存: 生活时间:距今约70—20万年 生活地点:北京周口店 用火方式: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 3、河姆渡遗址: 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那里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 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干栏式的,干栏式建筑一直是江南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 4、半坡遗址: 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 遗址四周建有许多圆形的房子或方形的小房屋,是氏族成员的住处.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半坡居民饲养猪、狗等家畜,还打猎、捕鱼.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陶器是那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出土了大量陶器,陶器的底色一般为红色,上面多绘有人、动物和几何花纹等图案,称为彩陶. 二、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炎帝和黄帝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炎、黄二部族走向联合,占据了中原地区并不断繁衍,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禹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 尧年老后,部落联盟推举舜为继承人.后来,舜又以同样的方式传位给禹.这种通过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后人称之为"禅让". 三、国家的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1、夏朝建立的史实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定都阳城. 2、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定都阳城.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3、周朝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分为"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和洛邑;东周由周平王姬宜臼建立,定都洛邑.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周王朝存在的时间从约前11世纪至前256年,共传30代37王,共计存在约为791年. 4、西周分封制 1)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 2)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称为"授民授疆土",由诸侯管理当地的事务.分封制规定了受封者的义务,即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因此,他们必须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各诸侯国保持密切联系,共同抵御"蛮"、"夷"、"戎"、"狄"等. 3)分封制的作用: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西周的影响不断扩大,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5、商鞅变法 1)主要内容 战国时期的改革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内容: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从事商业而贫穷的人,全家罚做奴隶.奖励军功;立了军功的人,按照功劳的大小封爵.没有军功的贵族子弟,就没有爵位.承认土地私有,用法令的形式保护土地私有制;推行县制,把乡、邑、聚合并成县,县的长官称为县令,由国君任命;统一度量衡,在秦国范围内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 2)历史作用或影响 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统一国家的建立 1、秦汉 秦帝国(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它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自秦始皇至秦王子婴,共传三帝,享国十五年.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短暂的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与"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后世史学家亦称两汉.西汉为汉高祖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洛阳.其间曾有王莽篡汉自立的短暂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 2、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 1)政治上: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央设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在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行政机构,把全国分为分为36郡,郡下设县. 2)思想上:焚书坑儒 3)经济、文化上:车同轨(统一车辆形制,规定所有车辆两个轮子的距离是六尺),书同文(统一小篆为标准文字,后推行隶书),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度量衡. 4)军事上:修万里长城 5)作用:以后历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 3、张骞通西域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4、丝绸之路 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沿着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5、汉武帝巩固统一的主要史实 1)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主要措施: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政治上:采纳大臣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 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司隶校尉,在地方在13个州部设刺史. 军事上:出击匈奴,解除匈奴的威胁. 与少数民族地区的交往: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对外交往:开拓了丝绸之路. 2)作用: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五、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演变 220年,曹丕,魏,洛阳 221年,刘备,蜀,成都 222年,孙权,吴,建业 晋朝是中国历史上九个大一统朝代之一,分为西晋(265年-316年)与东晋(317年-420年)两个时期.263年司马昭发兵攻蜀后,魏帝以并州等十郡封其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265年其子司马炎自立为皇帝,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共传四帝五十二年.五胡乱华,晋室南渡,琅邪王司马睿在建业重建东晋,共传十一帝一百零四年,两晋总历时一百五十六年.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分裂时期,由公元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该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所以称为南北朝.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包含宋、齐、梁、陈四朝;北朝(公元439年—公元589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2、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南方比较安定. 3、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改革内容:(1)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2)要求南迁的鲜卑人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改革作用: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使中原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如胡食、胡服、胡床、胡乐、胡舞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 中国古代史2(七年级下册) 一、隋唐的辉煌 1、隋唐演变 581年隋文帝杨坚代北周称帝,改国号为隋.589年灭南朝陈,结束了中国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长期分裂局面.隋朝在政治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创建了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在军事上继续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以增加政府收入.隋朝还兴修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巩固了中央对东南地区的统治,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联系. 李渊于618年建立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首都.其鼎盛时期的公元7世纪时,中亚的沙漠地带也受其支配.在690年,武则天改国号"唐"为"周",迁都洛阳,史称武周.705年唐中宗李显恢复大唐国号,恢复唐朝旧制,还都长安.唐朝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后日渐衰落,至天祐四年(907年)梁王朱温篡位灭亡.唐共历经21位皇帝(若含武则天),共289年.唐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2、隋唐科举制度: 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3、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诤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4、武则天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统治时期,不拘一格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断续发.当时,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有"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5、"开元盛世"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6、唐与吐蕃的交往: 吐蕃是今藏族祖先.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的交流. 7、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1)遣唐使 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文化交流的使团;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艺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本国,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鉴真东渡 鉴真到达日本除讲授佛经,还详细介绍中斩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识图P34鉴真东渡示意图) 3)玄奘西行 玄奘是唐朝的高僧,为了求取佛经精义,他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六、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1、五代两宋元的演变 五代(907--960)唐朝灭亡之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以及割据于西蜀、江南、岭南和河东等地的十几个政权,合称五代十国."五代"更偏向于这五个位于中原的王朝,正统史学家们一般称五代为中央王朝.五代并不是一个指朝代,而是指介于唐宋之间的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为北宋与南宋,合称两宋.宋太祖建国时为避免唐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悲剧,遂采取重内轻外和重文抑武的国家政策.影响所及长远,一方面宋朝内部安定而少有内乱,有利于经济发展与文化的繁荣;但另一方面也因此导致武力积弱不敌北方外敌.不过相对而言,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又称大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1279年统一全国.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统治范围内.1368年被朱元璋建立的明朝灭亡.北迁的元政权退居漠北,仍沿用大元国号,与明朝对峙,史称"北元".直至1402年才去元国号并改国号为"鞑靼".元朝自忽必烈定国号起,历十一帝98年. 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的趋势.两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3、并立政权之间的"战""和"关系. 1)"战": ① 宋辽之战:澶州之战. ② 宋夏之战 ③ 宋金之战: 岳飞抗金(重大事件:郾城大战) 评价:是反抗"金"贵族掠夺的正义战争,但也是祖国大家庭中兄弟民族之间的战争,因此岳飞是抗金英雄而不是民族英雄. ④ 宋元之战:文天祥抗元.文天祥是抗元英雄,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但也不是民族英雄. 2)"和":三次和议. ① 宋辽和议:史称"澶渊之盟"(辽朝撤军,宋朝给辽岁币. 辽宋之间保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 ② 宋夏和议: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宋夏和平,双方贸易兴旺,西夏积极吸收中原文化. ③ 宋金和议:1141年.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有利于和平,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 4、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 1)民族融合的原因:元朝时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2)民族融合的表现:许多汉族人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做出贡献;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契丹和女真逐渐和汉族融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三、明清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明清历史演变 明朝(1368年-1644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十七朝,国祚276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人建立的封建王朝.明朝初期定都于应天府(今南京),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至顺天府(今北京),而应天府改称为南京.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称朱明.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检于煤山自缢,明朝灭亡.明朝是中国继周朝、汉朝和唐朝之后的盛世(黄金时代),史称"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大明,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天子御国门,君主死社稷.当为后世子孙所敬仰. 清朝(1644年—1912年)是由女真族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的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时期,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清代自努尔哈赤称帝至末帝溥仪,共历十二帝;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清廷先后镇压了各地的农民起义和南明抗清武装,逐步统一全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被推翻,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自此之后,中国脱离了帝制而转入了民主革命时期. 2、戚继光抗倭:明朝时戚继光抗倭. 明代,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患严重,倭寇到到处烧杀抢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明政府派年轻的将领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 戚继光训练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多次挫败倭寇的进攻,声名大振,号称"戚家军".1561年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后又开赴福建和广东,东南沿海抗倭寇基本肃清. 3、郑成功收复台湾 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台湾地区,1661年,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斗争的郑成功率领大军从金门出发,在当地高山族人民的帮助下,顺利地在台湾登陆并迅速包围了入侵的荷军.1662年,荷兰总督被迫签字投降,台湾又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打击,对亚洲和其他国家也起到保护作用. 4、郑和下西洋 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郑和的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来往,而且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不计经济效益;用来输出的物品也大多由官府督造或低价强征硬派,造成大量手工工匠逃亡.随着明朝国力衰退,远洋航海的壮举也最终被废止. 5、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1727年,清朝开始设立驻藏大臣,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长驻西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6、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史实 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重新统一新疆,促进了维吾尔族同中原地区的交流,对巩固西北边疆起到了重大作用.设伊犁将军,加强中央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7、雅克萨之战 沙俄强占雅克萨和尼布楚.康熙帝决定用武力捍卫祖国边疆,1685年,清军围攻盘踞在雅克萨的沙俄军队,俄军战败投降.1686年,清朝再次出兵雅克萨,重创俄军.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两国在尼布楚进行谈判,双方签定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8、"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历史影响 闭关锁国并非完全断绝对外往来,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上. 清朝实行闭关政策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的一面,但同时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恶果.它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闭关自守最终不能扭转中外力量的对比,不能从根本上抵挡殖民势力的侵略,反而进一步导致闭塞、停滞、倒退,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 四、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1、司母戊鼎 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 2、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1)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费散". 2)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3)李时珍和《本草纲目》: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著有《本草纲目》. 3、都江堰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组成,它代表了我国当时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 4、长城 秦长城:为了防御匈奴,秦始皇派人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全长一万余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明长城:明朝时,在历代修长城的基础上,先后花了近二百年的时间修筑长城.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多千米.工程坚固,无论规模、质量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结晶. 5、大运河 隋朝时开凿的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大运河通航后,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历朝对运河不断疏浚、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6、四大发明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加上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这些发明对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产生了了巨大影响. 1)造纸术 北:P87西汉前期,已经发明了纸.东汉时期,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做造纸原料,扩大了原料来源,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又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将他改进的纸称为"蔡侯纸". 2)印刷术 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 北宋时期,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一个活字可以重复使用多次,保存也比较方便.活字印刷术节省雕版费用,大大提高印刷效率,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基础.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百多年.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指南针 北:P82宋代时,制成了指南针,指南针一经发明,很快就运用到航海上,南宋时,指南针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4)火药 唐朝开始运用于军事,宋代广泛应用于军事. 五、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 1、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还是伟大的教育家.他的主要思想:是仁"和"礼"……在政治方面,提倡"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孔子还是大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孔子鼓励学生要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他说:"当仁不让于师".他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教学时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使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发展.孔子的弟子把他的言论整理成《论语》一书 2、佛教传入的史实 佛教起来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佛教的传播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因素,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3、《史记》 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该书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 4、《资治通鉴》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述了从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家分晋至五代末年共1362年的历史,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5、了解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1)甲骨文 商朝时期,将占卜结果刻在龟甲或兽骨上,成为一篇或长或短的记事文,称为卜辞.这种文字叫做甲骨文.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着渊源关系. 2)金文 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称为铭文,也叫金文. 3)小篆、隶书 秦始皇规定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颁行天下.后来又推行一种新的字体——"隶书". 中国近代史(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 一、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简述 1)日期:1840年6月28日- 1842年8月(道光二十年—道光二十二年). 2)根本原因:英殖民主义为了开辟殖民地市场,掠夺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工业原料. 直接原因:林则徐领导的禁烟活动.(1839年6月) 2、《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 1842年8月29日,耆英、伊里布代表清政府,在英国军舰"皋华利"号上同璞鼎查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共有13款,主要内容有: 1)割让香港岛;2)五口通商3)赔款2100万元;4)协定关税 3、《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 1)领事裁判权:所谓"领事裁判权",指帝国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管辖的非法特权,按照正当的准则和惯例,居留国有权按照本国的法律管理外侨. 2)协定海关税则:收海关税率大大降低(出口的61种货物和进口的48种货物税率比鸦片战前降低50%-90%,其他货物皆定为百值抽五的税率). 4、《五口通商章程附粘善后条款》(虎门条约) 1)片面最惠国待遇:《虎门条约》规定,中国将来如"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后来,中美、中法所订条约也都有同样的规定.列强依此互相援引,共享侵略权益. 2)租界权 3)驻军权 5、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社会开端 1)社会性质的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领土、领海、司法等主权遭破坏.外国侵略者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3)社会革命任务(革命对象)的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从此进入了漫长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太平天国运动 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激化了阶级矛盾,民变并起.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1853年占领南京后,把南京作为都城,改名为天京.为推翻清朝政权,太平天国派军队北伐和西征,北伐失败,西征胜利的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然而,好景不长,当年即发生了高层自相残杀的天京变乱,天平天国由盛转衰.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绞杀义和团.1860年华尔成立了洋枪队,8月李秀成打败了华尔,后在慈溪的战斗中,击毙了华尔.天平军在李秀成的指挥下一度逼近上海,江南之地几乎尽入其手,不过太平天国已是强弩之末.此后丧师失地,已为常事.1864年,洪秀全死去,清军攻入南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曾颁布农民运动的理论结晶《天朝田亩制度》和最早主张向西方学习的文件《资政新篇》,可惜都没有能够完全实施.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 1、战争简介 1856~1860年(咸丰六年至十年)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因其实质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而得名,亦称英法联军之役也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又名"亚罗号战争"、"英法联军之役". 1858年,英法攻占天津,签《天津条约》. 1860年,英法侵略者攻占北京,闯入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疯狂劫掠园中珍宝.洗劫过后,侵略者又放火烧园.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最终签订《北京条约》. 2、《天津条约》 1)公使常驻北京; 2)增开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后定为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 3)外籍传教士得以入内地自由传教; 4)外人得以入内地游历、通商; 5)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 6)修改税则,减轻商船吨税; 7)对英赔款银四百万两,对法赔款银二百万两. 3、《北京条约》 1)开天津为商埠; 2)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 3)割让九龙司给英国; 4)退还以前没收的天主教资产,法方还擅自在中文约本上增加:"法国传教士可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 5)赔偿英、法所谓的军费各增至八百万两,恤金英国五十万两,法国二十万两. 4、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采取先武力强占中国领土,然后强迫清政府签订条约的卑劣手段,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四、左宗棠收复新疆 1、阿古柏侵占新疆:①时间——1865年;②背景 英俄想争夺新疆.③过程——阿古柏占领新疆,宣布建国,自立为汗. 2、左宗棠收复新疆:背景 中国东南、西北边疆出现了危机,直隶总督李鸿章主张保东南放弃西北,陕甘总督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 .①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②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入新疆,他采取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先收复了乌鲁木齐及周围地区,然后攻占吐鲁番,打开了通向南疆的门户.清军得到新疆当地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进军南疆时,当地各族人民纷纷拿起武器,加入战斗,痛击阿古柏军队.1877年,阿古柏兵败身亡,清军收复喀什噶尔.③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④19世纪80年代初,中俄签约,中国收回伊犁;⑤根据左宗棠的建议,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五、中法战争 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绪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由于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而引起的一次战争.第一阶段战场在越南北部;第二阶段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战争双方在军事上互有胜负,由于清朝统治者的腐朽昏庸,最后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新约》,法国侵占越南.当时人称:"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 六、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日本为实现称霸世界的美梦,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史称"甲午中日战争" 2、时间: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年----二十一年) 3、主要战役:1)黄海大战:①时间——1894年9月;②地点——黄海大东沟;③过程——略;④在黄海大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与二百余名战士壮烈牺牲."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挽联是人们为哀悼民族英雄邓世昌而撰写的.2)辽东半岛之战:黄海大战后,日军海陆两路进攻辽东半岛.此战中,日军进行旅顺大屠杀.3)威海卫之战:威海卫是北洋舰队的基地,结果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马关条约》:1)背景——日本侵占辽东半岛,北洋舰队全军覆没;2)时间——1895年4月;3)代表——中国代表李鸿章,日本代表伊藤博文;4)内容——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5)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七、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八国联军侵占北京:1)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6月,八国联军两千多人在西摩尔率领下进犯北京,在廊坊被义和团围困,侵略军死伤多人,狼狈逃回天津.2)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出逃. 2、《辛丑条约》:1)时间——1901年;2)内容——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3)影响——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一、洋务运动 1、洋务派:1)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2)代表人物: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2、洋务运动:1)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2)口号——前期是"自强",后期是"求富";4)内容(主要活动)——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和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②开办民用企业(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③筹建海防(南海、北洋、福建三支海军),④兴办新式学堂(培养外语、外交、军事、科技人才);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3、洋务运动的评价:1)性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2)进步性:引进先进技术,培养了技术力量,使中国出现了一批近代工业;为中国的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3)局限性——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二、戊戌变法 1、公车上书:1)背景——《马关条约》签订;2)时间——1895年春;3)发动者——康有为、梁启超;40过程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5)意义——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维新派:1)政治团体——强学会;2)机关报——《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 3、百日维新(戊戌变法):1)时间——1898年6月至9月;2)内容——①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减冗官,任用维新人士.②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③文化上: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④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等 3)性质——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4)实质——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斗争;5)意义——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基础. 4、结束: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再次垂帘听政,杀害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变法失败,历史上称"百日维新". 5、意义:1)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2)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3)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三、辛亥革命 1、兴中会:1)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2)时间——1894年;3)地点——檀香山.4)创建者——孙中山. 2、中国同盟会:1)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2)时间——1905年8月;3)地点——日本东京;4)总理——孙中山;5)纲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6)意义——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7)机关刊物——《民报》. 3、"三民主义":1)内容——"民族""民权""民生";2)是孙中山领导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3)是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对同盟会革命纲领的阐发. 4、武昌起义:1)时间——1911年10月10日;2)地点——湖北武昌;3)过程——(10日起义、11日占领武昌城、12日攻占汉口和汉阳)4)结果——武昌起义取得胜利.意义:标志着辛亥革命的爆发. 5、中华民国成立:1)时间——1912年月1月1日;2)地点——南京;3)临时大总统——孙中山;4)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结束. 6、辛亥革命的评价:1)意义——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因而,辛亥革命是成功的.2)结果——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彻底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 四、新文化运动 1、《新青年》:1)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杂志.2)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宣传阵地.3)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4)创办者是陈独秀. 2、新文化运动:1)背景——(新旧思潮的冲突);2)代表队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3)旗帜——"民主""科学";4)标志——《新青年》的创办;5)内容——(前期)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6)意义——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新世纪的曙光":1)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2)李大钊是中国颂扬十月革命的第一人,他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颂扬了十月革命,热情宣传:"试看将来的全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李大钊在北京创办《每周评论》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 4、评价: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不过,新文化运动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决定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一、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五四爱国运动:1)爆发的导火索——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2)爆发的时间——1919年5月4日;3)地点——北京;4)参加者——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三千多人;5)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6)领导者——陈独秀、李大钊;7)发展过程——(斗争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工人成为斗争的主力;斗争形式由罢课转变成罢工、罢市)8)结果: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9)意义——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时间——1921年7月;2)地点——上海(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后转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3)大会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4)会议内容①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②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③大会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5)意义:她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3、五四精神 五四精神就是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不屈的探索和抗争才是中国没有灭亡的根本原因. 二、北伐战争 1、黄埔军校的建立:在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1924年5月国民党在地点广州的黄埔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创办者——孙中山;校长——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意义——培养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基础. 2、北伐战争:1)北伐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2)开始时间——1926年7月;3)北伐对象——吴佩俘、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4)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5)主战场——湖南、湖北;6)先锋:叶挺的独立团,第四军赢得"铁军"称号.7)重要的战役汀泗桥、贺胜桥、武昌等战役胜利.8)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9)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作战方针正确,国共两党齐心合力,广大官兵浴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工农群众的积极支援. 3、国民革命失败1)原因: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突然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2)失败的标志: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4、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1)时间——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2)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南昌起义:1)时间——1927年8月1日;2)地点——南昌城;3)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4)结果——革命军占领南昌城,不久撤离南昌,南下广东;5)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秋收起义:1)时间——1927年8月;2)地点——湘赣边界;3)领导人——毛泽东;1)结果——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井冈山会师:1)会师双方——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队伍和湘南的农民武装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2)地点——井冈山;3)会师结果——两军会师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这是工农红军第一支队伍.4)领导人——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 4、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四、红军不怕远征难 1、 长征:1)原因——1930年年底至1933年10月,蒋介石相继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五次军事"围剿",前四次都遭到了惨重失败,但第五次"围剿"由于博古和李德的错误指挥,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走上了漫漫长征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2)开始时间——1934年10月.3)参加者——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共八万多人.4)路线【遵义会议前】离开根据地,向湘西前进,渡过湘江(红军只剩三万多人),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毛泽东提出的建议),渡过乌江,夺取遵义.【遵义会议后】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过草地,进入甘肃. 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5)长征结束——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同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6)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遵义会议1)时间——1935年1月;2)地点——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3)内容——取消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负责指挥,遵义会议后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4)意义——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此题重要) 五、难忘九一八 1、九一八事变:1)目的——实现侵占中国,把中国变为其独占殖民地的步骤;2)时间——1931年9月18日;3)借口——柳条湖事件;4)过程——制造"柳条湖事件",反诬中国,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驻军北大营,炮轰沈阳城.5)结果——蒋介石下令不抵抗,只有四个多月,东北一百多万平方公里河山沦陷,东北军十几万人撤入关内. 2、九一八事变后国内各方面的态度、主张及做法. 1)东北军:要求抵抗日本侵略者,后撤入关内.2)蒋介石:下令不抵抗,力避冲突.注意课本电文的内容.(电文是蒋介石给张学良的)3)全国人民:要求停止内战,抵抗日本侵略.4)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5)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 3、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成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3、西安事变:1)爆发背景:①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魔爪伸向华北,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②蒋介石一意孤行,坚持"剿"共.③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④张学良、杨虎城出于爱国之情接受了联共抗日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2)时间——1936年12月12日;3)组织者——张学良、杨虎城两位爱国将领;4)过程——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又称"双十二事变".5)和平解决——党中央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张学良释放蒋介石,西安事变和平解决;6)意义——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六、"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1、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1)时间——1937年7月7日;2)借口——日军一名士兵失踪;3)过程——日军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悍然向进攻卢沟桥,并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4)卢沟桥桥事变不久,日军向北平、天津发动大规模进攻.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一三二师长赵登禹等指挥部队奋勇抵抗,先后为国捐躯.7月底,平津相继沦陷.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2)工农红军改编为新四军、八路军,奔赴抗日战场. 3、南京大屠杀:1)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又发动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又向南京进犯.2)1937年12月,日军攻陷中国首都南京.3)国民党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陪都.4)日军占领南京后,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大屠杀,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三十万人以上. 七、血肉筑长城 1、平型关大捷:1)抗日战争战争时期的第一次大捷;2)卢沟桥桥事变不久,日军进入山西,9月,日军向平型关开进,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东侧伏击,歼灭日军一千多人,史称"平型关大捷". 2、台儿庄战役:1)抗日战争以来最重大的胜利;2)时间——1938年春;3)地点——山东台儿庄.4)指挥者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 3、百团大战:1)抗日战争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2)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到敌人后方,开展游击战,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日军以主要兵力进攻抗日根据地,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3)过程为粉碎敌人的"囚笼",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向日军发动大规模进攻;4)主要目标是——破坏敌人交通线,摧毁日伪军据点.5)结果——歼敌4万多人,破坏交通线2000多公里,拔掉据点近3000个.6)意义 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增强了中国人民必胜的信心. 4、中共七大:1)时间——1945年7月;2)地点——延安;3)背景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4)内容:大会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大问题;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5)意义——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5、抗日战争的胜利:1)1944年到期1945年,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遭到美国的沉重打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始局部反攻,取得一系列胜利.2)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两枚原子弹,苏联发表对日宣战声明,派遣苏联红军进攻中国东北的日军,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3)抗战的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结束,台湾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6、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1)抗日战争是正义的战争;2)在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上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使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并存,相互配合,中国军民的英勇作战;3)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支持 7、抗日战争胜利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扭转了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洗涮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八、内战烽火 1、重庆谈判1)背景:①蒋阴谋发动内战,为了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蒋邀请毛泽东.②毛泽东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2)1945年毛泽东到重庆谈判,达成"双十协定". 2、转战陕北1)1946年,蒋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标志着全面内战的爆发.2)1947年国民党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毛泽东、周恩来等撤离延安,转战陕北.3)彭德怀、贺龙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粉碎敌人的进攻. 3、挺进大别山: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严重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转入战略进攻阶段. 九、战略大决战 1、三大战役 战役名称 时间 指挥者 作战部队 其它 意义 辽沈战役 1948年9----11月 林彪、罗荣桓 东北人民解放军 消灭敌军47万人,解放了东北全境.. 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 中原解放军、华东解放军 以徐州为中心,同国民党展开决战.在河南全歼敌军. 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 北平国民党总司令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北平解放.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意义: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歼敌150万人,国民党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2、渡江战役:1949年毛泽东和朱德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4月23日解放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3、归纳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为什么能打败国民党? 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2)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3)中共中央审时度势,英明决策,战术、指挥得当.4)共产党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人民群众对解放战争的积极支援. 第四单元 近代的经济、社会、科技、文化 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1、张謇: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创办了大生纱厂. 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从洋务运动到清末末年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2)辛亥革命后,民族资产阶级受到鼓舞,各种实业团体纷纷出现,国外华侨也投资国内近代工业.3)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民族资本的压迫,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进入了黄金时代.4)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再度受挫.5)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压迫,民族工业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 3、特点:1)总的比较落后1)发展不平衡.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从地区上看,主要集中在沿江沿海地区.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1、19世纪初,西方发明了轮船、火车.1876年英国人修建了凇沪铁路,这是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 2、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创办了报纸,其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3、社会习俗的变化 变化的原因: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变化的表现:装束的变化,如剪辫、易服的废止;礼节的变化,如鞠躬握手礼代替跪拜礼;称谓的变化,如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呼,代之以"先生" "君"等平等的称呼.变化的结果:改变了不好的社会习俗. 三、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 1、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修建京张铁路,詹天佑设计出"人"字形路轨,以减缓坡度.1909年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京张铁路干线-----京张铁路全线通车. 2、20世纪20年代,侯德榜经过刻苦钻研制出纯碱,还撰写了《制碱》一书,后来他继续钻研,探索出制碱的新工艺,比欧洲的制碱方法,降低40%.他的制碱法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 3、魏源编写了《海国图志》一书,系统的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并说明编写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主要思想:1)主张设立工厂,制造轮船和枪炮,兴办民用工业2)学习西方练兵方法,用新式武器装备军队3)批判闭关锁国政策. 4、严复是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他认为要救国,只有效法西方,推行维新改革.以译著《天演论》影响最大.书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启发了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也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严复还激励人们自强保种,救亡图存,反对外来侵略. 5、教育:1)清朝沿用明朝的教育制度,学校以四书五经为教材,国家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2)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新式学堂.3)戊戌变法时期,作为"新政",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它的创办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4)戊戌变法失败后,科举制度又恢复,张之洞奏请朝廷停止科举制度,清政府迫于形势,拟订了《奏定学堂章程》,并于1905年宣布废除沿用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 6、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华文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鲁迅代表作有《狂人日记》、《孔乙己》.美术大师徐悲鸿代表作有《愚公移山》.人民音乐家聂耳的代表作有《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代表作有《黄河大合唱》.郭沫若创作了《屈原》,借屈原之口说出了对国民党黑暗统治的怨恨.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也创作了一批优秀的小说,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中国现代史(八年级下册)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时间1949年9月;2)地点北平;3)会议主要内容:①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②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③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采用公元纪年.④大会还决定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2、开国大典的时间: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1)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2)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4、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与中央政府达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意义:至此祖国大陆获得了和平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二、最可爱的人 1、抗美援朝的背景:1)1950年,美入侵朝鲜,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入侵中国东北.2)美军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3)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等. 2、过程:1950年10月,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接着连续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战役,把美军赶到"三八线"附近. 3、结局:1953年7月美被迫在停战协议书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了胜利. 4、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他们身上体现了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三、土地革命 1、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占农村人口10%的地主、富农占有70~80%土地.解放前的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1950年颁布,它规定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结果 :到1952年,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获得了解放. 4、土地改革的意义1)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了.2)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3)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农民生产获得了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四、工业化的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 1)编制的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它是我国政府组织编制的,起止时间是1953年~1957年. 2)基本任务:①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②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③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①工业: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辆喷气式飞机. 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②交通运输业: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公路、青藏、新藏公路建成.③基地形成: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的工业项目有一万多个,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形成,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4)意义:从此,我们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第一部宪法的颁布: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内容: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2)性质: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五、三大改造(1953年—1956年) 1、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农业合作化: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2)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2、工商业改造(公私合营)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的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在改造的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的改造创举. 3、意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三大改造的时间是 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探索中的良好开端和失误1)良好开端:1956年中共第八次代表大会指出,当前党和人民主要中心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这是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失误①1958年,党中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总路线一方面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另一方面片面强调了"快".②党中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就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严重泛滥起来,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2、1961年春,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 3、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1)建设成就:中共八大后的十年(56~66年)主要工业产品都有增长,石油工业尤为突出.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的发展起来.2)模范人物:大庆工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县委书记焦裕禄. 七、"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 1、开始的标志:1966年,中央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2、后中央成立了"文革领导小组",对所谓的刘少奇、邓小平的资产阶级司令部进行错误的斗争.煽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严重破坏了我国的民主与法制. 3、二月逆流:1967年2月,老一辈革命家在不同的会议上,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提出了强烈的批评,但被诬为"二月逆流",受到压制和打击. 4、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1970年至1971年间林彪反革命集团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乘飞机仓皇出逃,在蒙古的温都尔汗机毁人亡. 5、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邓小平与周恩来一起整顿、恢复各方面工作,形势有了明显的好转. 6、1976年,周恩来、毛泽东相继逝世.天安门广场爆发了四五运动.四五运动是广大人民悼念周恩来、反对四人帮、拥护邓小平的运动. 7、文革结束标志: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内乱. 八、伟大的历史转折 1、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 1)背景: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而当时主要的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了全国上下的不满.2)内容: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意义: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2、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 2)会议主要内容:①思想路线 会议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思想路线.②政治路线 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组织路线 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3、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1)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为刘少奇恢复名誉,使党内的历史最大的冤假错案得到了平反. 1)文化大革命后,全国人大加紧了立法工作,198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此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些列法律,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九、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对内改革农村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改革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用是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1)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到户.随后,在中央的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农村的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2)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的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2、国有企业的改革 城市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是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权,实行经营责任制.3)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对外开放1)经济特区的建立: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2)后来,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了上海浦东开发区、海南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为什么说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2)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又提出了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3)1982年在中共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提出了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必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1987年,他又为党的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党的十三大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2、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1)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遇到姓"社"姓"资"的问题的困扰.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2)确立: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以南方谈话的精神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7年,邓小平逝世后,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十一、民族团结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少数民族聚住的地区,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的建议.民族区域自治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2、各民族共同发展 中央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共同发展.1)20世纪60年代初期西藏废除了农奴制度,进入社会主义.2)内蒙古自治区成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3)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为我国第二橡胶基地.4)20世纪90年代中央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十二、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一国两制"的构想1)背景 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强烈心愿.2)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邓小平提出).3)评价: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 2、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1984年,中英两国政府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行使主权.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香港回归祖国.江泽民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2)1987年4月中葡两国政府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澳门回到了祖国怀抱. 3、回归的意义:为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十三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1、、推进祖国统一大业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作为神圣使命,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20世纪50年代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毛泽东说:三十六计,和为上计.2)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3)新时期的措施:江泽民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成为推进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2、日益密切的交往 1)打破冰封: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两岸同胞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变化. 2)汪辜会谈 : 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会长辜振甫举行会晤,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 3)两岸交往: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利互补的局面初步形成. 十四、钢铁长城 1、海军1)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2)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完成了多次科学实验和对外出访任务.接着海军又装备了我国自己制造的核潜艇.3)目前,我国海军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兵等多种兵种组成. 2、空军1)人民空军建立早期,飞机主要从国外购买.2)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3)改革开放后,我国自行研制和引进了一批新兴飞机. 3、导弹部队1)导弹部队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1957年,我国开始组建战略导弹部队.2)我国导弹部队不断发展,陆续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 十五、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新中国建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1949年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而美国对中国采取敌对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 3、1953年,中国同印度就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谈判时,周恩来首次提出相互尊重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 5、万隆会议:1955年众多亚非拉国家的首脑,聚集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了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的亚非国际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十六、外交事业的发展 1、中美关系 1)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机.2)1971年,尼克松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举行会谈.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3)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 2、中日关系: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3、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提案,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4、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2001年第九次APEC会议在上海举行.会议的主题是"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江泽民会见了布什、普京等19位领导人,会议通过了《上海共识》.上海AEPK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十七、科学技术的发展 1、两弹一星 1)"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2)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研制原子弹的原因: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新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胁,中国只有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才能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人们才能过安宁日子.意义: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3)1964年,我国的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飞成功.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试验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4)早在50年代,毛泽东就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 2、籼型杂交水稻:1973年袁隆平首次培育成籼型杂交水稻.他培育的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他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2001年江泽民把国家最高科技奖颁发给袁隆平. 3、863计划 1986年3月四位科学家向中央写了一封信,题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邓小平立刻作了批示,所以这项计划被称为863计划.在随后的半年里,一百多位科学家对计划进行了反复论证,形成了《863计划纲要》,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七个领域作为我国高技术的重点,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4、计算机网络技术 20世纪人类进入高度的信息化时代,以因特网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正在改变着世界.2001年,全球上网用户已达5亿.我国的互联网发展迅速,上网人数每年正以翻一番的速度增长.其中80%以上是青少年. 计算机的利弊 利:利用计算机网络可以迅速搜集各种信息,可以迅速传递信息,可以进行网上购物、上课、看病等.弊:网络有不健康现象,不能无节制上网,青少年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十八、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1、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1)1986年颁布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到2000年,全国基本实行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我国小学、初中发展水平,已居于发展中人口大国的前列.3)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技兴国的奠基工程,并要求实施素质教育. 2、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1)高等教育已形成相当的规模,学校数量大大增加,学科门类齐全,布局结构日趋合理.2)20世纪90年代,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教育部将启动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若干所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工作.3)高等学校的科技工作成绩显著.它们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项目,占1∕3以上,获得国家发明奖,占1∕3左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已成为科技方面重要的生力军. 十九、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1、文学艺术的繁荣: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学艺术出现了崭新的局面."文革"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文艺工作者又迎来了创作的春天. 2、走向世界体育强国1)旧中国的体育运动水平很低,当时外国人耻笑中国人是"东亚病夫".2)新中国成立后,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普遍开展起来.毛泽东更对学生提出"健康第一"的要求.体育课被列为学校的重点课程.3)20世纪90年代,国家把体育作为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内容,建立完整的体育制度,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4)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选手在历次亚运会上,都获得金牌总数第一.1990年,中国首次举办了亚运会.1984年,在第23届奥运会上,中国射击选手许海峰获得了男子自选手枪比赛冠军,这是中国首次获得的奥运金牌.第27届奥运会时,中国获得金牌总数排名第三.2008年,中国举了办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 二十、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1、衣食住行的变迁 1)旧四大件指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新四大件指彩电、冰箱、洗衣机和空调.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逐步的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到20世纪末,我国在整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 3)衣:改革开放前,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大家都穿千篇一律的灰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改革开放以后,服饰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4)吃:改革开放以后,人们不但要吃饱,而且还能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5)住、行:政府为了从根本上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国家正投入大量资金,大力进行城市道路建设,发展轨道交通. 2、就业和社会保障 1)就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从前的"铁饭碗"逐渐被打破,人们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自主选择职业.持证上岗、就业培训、公开招聘等新鲜事物层出不穷. 2)社会保障: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起来.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程普遍得到加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也迈出了步伐.在社会保障体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与大多数城镇居民密切相关的医疗制度改革,我国逐渐建立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医疗资金由统筹基金、用人单位和个人三方承担. 世界历史上(九年级上册) 一、人类文明的开端 1.起源:现代人类可能是从非洲南方古猿发展而来.时间:人类在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形成.原因:经过长期进化和劳动,在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学会了制造工具 . 2、中国人类学家把"完全形成的人"分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四个进化阶段. 3、依据人的体貌特征,世界上的人类分为黄种人、黑种人和白种人三大人种.人种的差异,是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4、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出现了氏族,人类社会最初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后来父系氏族逐渐取代了母系氏族. 二、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古代亚非文明 文明名称 发生区域 国家出现时间 文字 备注 古代埃及文明 非洲东北部(尼罗河) 前3500年河流两岸出现奴隶制小国.前3000年统一. 象形文字 1、古代埃及文明最著名的历史遗产是金字塔. 2、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 古代西亚文明 亚洲西部(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 ) 公元前3500年以后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建立了奴隶制国家 楔形文字 1、1、亚洲西部,有一狭长地带,有"新月沃地"之称.2、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目的)为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影响)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3、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出自汉谟拉比法典 古代印度文明 南亚南部(印度河和恒河) 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构成了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四大文明古国为什么发生在大河流域? 1、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 2、大河上游高山积雪的融化,导致河水的定期泛滥,泛滥的河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三、西方文明的摇篮 1、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早期文明发祥于克里特岛,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一起构成爱琴文明. 2、在希腊城邦中,最重要的两个城邦是雅典和斯巴达.公元前8世纪,雅典成为希腊最重要的城邦.前6世纪,雅典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雅典近海,海上交通便利,工商业发达.在伯利克里时代,雅典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主民主政治达到极盛. 3、罗马: 8世纪,在意大利的台伯河畔,罗马城建立.公元前509年,罗马成为共和国.前2世纪,罗马成为地中海的霸主.前27年屋大维独揽国家大权,罗马帝国建立.395年,罗马分裂为东西两部分.476年,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灭亡(西欧奴隶社会结束的标志)1453年,东罗马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 4、布匿战争 前2—3世纪 罗马与地中海西部的强国迦太基之间进行了三次战争,史称布匿战争. 四、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1.大化改新 1)背景: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七世纪孝德天皇颁布改革诏书,大化改新开始了.著名改革任务有中臣镰足等. 2)性质:它是古代日本一场以学习和模仿中国隋唐的政治经济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3)内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化为国家的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4)意义: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 2、默罕默德最初在麦加传教.公元622年,穆罕默德带领少数信徒离开麦加,在麦地那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史称"希吉拉"("徙志").伊斯兰教622年定为伊斯兰教历元年.630年穆罕默德回师麦加麦加以接受伊斯兰教,并成为其圣城之一.632年,穆罕默德病逝时,阿拉伯半岛已基本统一. 五、中古欧洲社会 1.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尔曼人在他的废墟上建立了许多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是法兰克王国. 2、封建等级制度建立:法兰克的查理·马特进行改革,把土地有条件地分封给贵族.在这种分封的基础上,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国王、封建主和基督教会通过了分封建立起依次互为主次关系的金字塔般的封建等级制度.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特点:上一层对下层采邑分封和保护,下一层对上层效忠供奉和服役."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是西欧等级制度的特点. 3、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教皇和教会不仅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还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4、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10世纪西欧开始出现了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的城市.法国的琅城市民为争取自治权进行了斗争.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了. 5、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东罗马帝国定都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原称拜占庭,因此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著名建筑有圣索菲亚大教堂.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军队攻陷君士坦丁堡,古老的拜占廷帝国灭亡. 拜占廷帝国衰亡带来的启示:开放宽容导致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 六、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1、希波战争:前6世纪,古代伊朗以波斯为中心形成了波斯帝国.前5世纪,波斯帝国三次出征希腊,史称希波战争.最终是希腊赢得了胜利.(马拉松长跑) 2、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继位后,建立起地跨欧亚非的帝国,定都巴比伦. 3、罗马帝国:2世纪罗马的疆域达到最大,建立了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地中海成为他的内海.罗马帝国在东汉时称大秦. 七、东西方交流的使者 1、亚欧之间的著名商道"丝绸之路". 阿拉伯人在东西方之间架起文化交流的桥梁.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印度人创造了从0到9十个计数法,阿拉伯人改进后传到了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2、13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了中国,后记述了《马可波罗行纪》一书,这本书对后来新航路开辟起到了刺激作用. 八、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1、3000年前左右,古代的埃及人发明的象形文字.对以后的字母文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后被西亚古代各民族所采用. 2、世界三大宗教情况一览表 宗教背景 创始人时间地点教义备注 佛教 公元前6世纪,印度社会矛盾尖锐. 释迦牟尼 公元前6世纪 印度 众生平等 因果缘由 忍耐顺从 前3世纪,阿育王在位时,佛教有了很大的发展 佛教主要有两个方向传播:向北经中亚传到中国,经中国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向南传到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国. 基督教 罗马统治着横征暴敛,给那里的犹太人造成很大灾难. 耶稣 1世纪 中东的巴勒斯坦地区 忍受苦难 基督教会后来确定耶稣出生日期是12月25日,将这一天定为"圣诞节".现在的公元纪年,是一传说中的耶稣出生之年算起,这一年就是公元元年. 伊斯兰教 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地区未形成统一的国家 穆罕默德 7世纪初 阿拉伯半岛(麦加) 信仰惟一的神—"真主"安拉 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信徒称为穆斯林. 3、阿基米德是古希腊著名的科学家.他以发现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而闻名. 4、《荷马史诗》是古代希腊著名的英雄史诗.包括两部分:《伊利亚特》、《奥德赛》.最能代表古希腊文学成就的是悲剧.著名悲剧家有索福克利斯(《俄底浦斯王》)、埃斯库罗斯被称为"悲剧之父"《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阿里斯托芬被称为"喜剧之父".《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的民间故事集. 5、古代著名的建筑有巴黎圣母院( 法国天主教的建筑)、麦加大清真寺(坐落在沙特阿拉伯麦加城中心,是伊斯兰教的第一大圣寺).寺内中心的克尔白神庙是前来朝觐的穆斯林必须拜谒的地方. 九、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西欧封建社会末期,人被发现的事件(文艺复兴)世界被发现的事件(新航路的开辟) 1、文艺复兴 1)背景①14世纪前后意大利出现手工工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②欧洲封建教会对人们精神世界实行控制. 2)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 3)概念:新兴的资产阶级通过弘扬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反对教会宣扬的陈腐说教,发起了一场暂新、促使人们思想解放的文化运动. 4)代表人物及作品 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 人.《神曲》; 美术 :达.芬奇 《蒙娜丽莎》、 《最后的晚餐》; 文学:英国 莎士比亚 三十多个剧本,《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等5)文艺复兴的影响: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新航路的开辟: 1)原因或背景 ①14、15世纪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要求扩大市场. ②欧洲人狂热的追求货币和黄金,成为探索新航路的主要动力;《马可波罗行记》,激起了西欧人对东方的神往; ③当时天文、地理知识有了进步,地圆学说流行,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条件 2)过程:急先锋:葡萄牙、西班牙 1487年:迪亚士-率船队到达好望角 1497年:达.迦马―――――率船队绕过非洲,1498年到达印度; 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到达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 1519-1522年 麦哲伦―――――环球航行.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到印度洋 3)结果:①它密切了世界各大陆之间的联系,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②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4)比较哥伦布等人的航海与中国的郑和的远航有什么不同? ①规模:郑和的船队庞大,船多人多,哥伦布等人的船队很小,船少人少②目的: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扩大明朝的影响,加强海外联系.哥伦布等人远航是为了开拓市场,掠夺财富.③性质:郑和等人是与各国友好交往的义举,而哥伦布等人远航属殖民扩张活动.④影响: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哥伦布等人开辟新航路客观上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十、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原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矛盾激化. 2、领导阶级: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代表人物: 克伦威尔 3、时间1640—1689 4、过程: 1)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 2)爆发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40年议会的召开 3)高潮: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英国宣布为共和国;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独掌大权,实行有利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政策; 4)反复:1660年,封建王朝复辟; 5)结束:1688年,英国发生宫廷政变("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确立.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 5、《权利法案》 1)目的: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力.2)内容:《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明确的制约,规定不经议会批准,国王不能征税,也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同时,还规定国王既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3)影响: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开始确立起来. 6、革命特点:1)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联盟,构成领导阶级.2)革命的过程曲折复杂最终.3)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7、意义:1)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B、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C揭开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十一、美国独立战争(1775年----1783年) 1、原因:北美经济的发展;英国的殖民压迫 2、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阶级,代表人物:华盛顿; 3、性质:民族独立战争和资产阶级革命双重性质 4、过程:1)导火线:波斯顿倾茶事件 2)开始:1775年4月,来克星顿的枪声 3)建军:1775年5月,第二届大陆会议,组建大陆军,任命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 4)独立: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发表,宣告北美13块殖民地独立; 5)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转折点 6)胜利:1781年,约克镇英军投降;(独立战争结束) 7)最终独立: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5、《独立宣言》: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布《独立宣言》,宣告痛斥了英国国王对殖民地的暴政,宣布一切人生而平等,人们由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等不可转让的权利.宣言同时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 宣告了美国的成立. 6、1787年,美国颁布1787年宪法,成立联邦政府,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规定总统既是国家的元首,又是政府的首脑,享有行政权;国会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大权. 7、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1)战争的正义性2)人民群众的积极参战3)法国和荷兰等国的积极支持 8、意义:1)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使美国赢得了独立.2)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3)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9、人物:华盛顿,是美国独立战争的领导人;主持制定了美国1787年宪法;美国历史上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对美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十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1、原因: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政治上表现为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 2、革命的进程 1)开始: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2)颁布文件:大资产阶级掌握了权力,颁布《人权宣言》.它宣称人生来就是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意义: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局限: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用财产的不平等取代了出身的不平等. 3)废君建国:1792年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历史上称法兰西共和国.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 4)迈向高潮:巴黎人们起义,雅各宾派掌权(罗伯斯庇尔),打退了外国军队的进攻,平息了国内的叛乱.把法国的大革命推向高潮. 3、影响: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彻底摧毁了法国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 4、拿破仑帝国: 1)背景:平息国内叛乱、抗击外国侵略、展示军事才能,控制法国军权 . 2)夺权: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 3)建国: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代表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的利益. 4)施政:在位期间颁布了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拿破仑法典》.对外多次打败欧洲的反法同盟,扩大了法国的疆域 . 5)结局:1812年,拿破仑远征俄罗斯失利,1814年被反法联军打败.1815年6月18日,滑铁卢战役中,拿破仑被反法联盟的军队打败. 5、评价拿破仑: 著名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1)他执政时,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和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措施,帮助和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制定《民法典》,以法律形式肯定资产阶级的胜利,废除了封建特权,促进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各资产阶级国家的民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他执政时的对外战争,打击了各国旧的封建统治,传播了革命思想,但也掠夺了被占领国家的财富,带有侵略性,给欧洲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并造成了国内的经济困难, 6、比较英国、法国资产阶级的异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原因相同 领导阶级相同 革命动 力相同 影响 相同 领导阶 级不完 全相同 特点不同 意义 不同 英国 两国资产阶级都想掌握政权,为资产阶级发展扫清道路上的障碍 都由资产阶级领导 人民群众在两国革命中都起了推动作用 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其它国家都起了很大影响 英国除了资产阶级外,还有新贵族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过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建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共同执政的君主立宪制 英国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的革命的序幕,开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法国 资产阶级 法国革命则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最彻底的、做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 法国扫荡了国内的封建势力,动摇了欧洲其它国家的封建制度的基础. 十三、"蒸汽时代"的到来 1、时代背景:(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18世纪中期,英国商品供不应求,人们想方设法改进生产技术.起止时间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上半期. 2、首发国:英国;最早出现的部门:棉纺织业 3、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工业革命的标志:蒸汽机的发明. 5、发展:1785年,英国人瓦特改进蒸汽机,它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 A极大的促进了大工厂生产的发展.从此,人类进入了 "蒸汽时代". 6、扩展:交通运输的革新:美国人富尔顿的汽船和英国人史蒂芬孙的火车机车,这列火车机车名为"旅行者号". 7、影响: 十四、血腥的资本积累 1、三角贸易 1)新航路开辟后,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接着是英国和法国等国都走上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道路.最先进行奴隶贸易的是葡萄牙人,但英国人后来居上,成为"三角贸易"的主要经营者. 2)欧洲殖民者贩运黑人的交易的全程航线呈三角形,因此史称"三角贸易".奴隶贩子的贸易路线一般从欧洲出发,到非洲掳获黑人再运往美洲,然后把美洲的金银和工业原料运回欧洲.三角贸易的影响 为欧洲积累了巨额财富,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使非洲丧失了上亿的精壮的劳动力,给非洲大陆带来了长期的贫困. 2、日不落帝国 1)17世纪以后,英国相继打败了西班牙、荷兰、法国.到18世纪后半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号称"日不落帝国". 2)17世纪英国负责对印度等亚洲国家侵略机构是东印度公司.克莱武是这一时期英国在印度进行大肆掠夺和野蛮扩张的代表. 3)影响①英国:在印度掠夺了巨额财富,发展了国内经济,同时这些殖民地也为英国工业生产提供了巨大的海外市场,进一步刺激了工业的发展,促使英国迅速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②而印度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和巨大的商品市场,长期陷于贫困. 十五、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在拉丁美洲,除巴西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外,其余地区基本上是在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之下. 事件 背景(原因) 时间 人物 影响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残酷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 2美国的独立战争和法国的大革命的影响 18世纪末 ---19世纪初 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以他命名的国家为玻利维亚. 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 葡属巴西宣布独立 印度民族大起义 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 1857年—1859年 章西女王 起义失败了,但打击了英国殖民者,表现了印度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反抗殖民侵略的决心. 十六、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英国的宪章运动 1836—1848年英国工人掀起了一场规模宏大、持续时间长久的运动 . 目的:争取普选权,参与国家管理 纲领《人民宪章》 性质: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结果: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影响. 2、马克思主义诞生 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巴黎会晤,从此开始了长期合作.他们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国际无产阶级组织 --------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3、巴黎公社 背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资产阶级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镇压人民. 起义:1871年3月政府军队同巴黎市民武装----国民自卫军发生冲突,巴黎工人起义. 建立政权:人民选举产生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 抗争:5月21日--5月28成千上万的公社战士英勇牺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月流血周. 性质: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公社领导人欧仁鲍狄埃创作了《国际歌》的歌词,后来狄盖特谱曲后,《国际歌》在全世界传唱. 十七、美国南北战争 1、原因:南北矛盾---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的矛盾(劳动力、原料、市场).矛盾的焦点是奴隶制的废存问题 2、导火线:1861年3月代表北方资产阶级利益的林肯当选为总统. 3、爆发:1861年南方一些州联合起来,宣布组成一个独立的国家,号称"南部 联盟",同年4月,挑起内战,美国南北战争爆发. 4、形势:北方战备松懈,节节败退. 5、转折:1862年,林肯政府通过《宅地法》,并颁布了《解决黑人奴隶的宣言》. 内容 规定从1863年元旦起,废除各州的奴隶制,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军队.作用:这两个文件激发了人民群众和黑人奴隶的革命热情,扭转了战争的形势,保证了内战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终. 6、结束:1865年南方军队投降,内战结束.不久林肯被刺杀. 7、性质: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8、意义:南北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经过这场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9、 评价林肯: 1)、内战期间,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扭转了战局,加速了北方军事胜利的进程. 2)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南北战争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统一,解放了黑人奴隶,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扫清了道路,并为美国跻身于世界列国之列奠定了基础. 10、比较美国两次资本主义革命的各自特点 原因 领导 重要文 件 性质 形式 任务 意义 独立战争 北美经济的发展;英国的殖民压迫 华盛顿 1776年《独立宣言》 民族独立战争和资产阶级革命双重性质 独立战争 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英国的殖民统治 A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使美国嬴得了独立.B、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C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南北战争 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的矛盾 林肯 1862年《宅地法》、《解放黑奴宣言》 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南北内战 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内部障碍---奴隶制,维护国家的统一,巩固资产阶级政权 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11、比较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不同点 1)原因不同:美国独立战争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殖民统治的阻碍,南北战争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黑人奴隶制的阻碍.2)内容不同:独立战争要求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民族独立.南北战争维护国家统一,废除黑人奴隶制.3)方式不同:美国独立战争采取的是民族解放斗争的方式,美国南北战争是以内战的方式进行的.4)性质不同:独立战争具有民族解放战争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双重性质,南北战争是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12、试从原因、领导阶级、斗争方式、性质、结果和影响等方面比较英、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点? 1)原因:都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后爆发的.英国是斯图亚特封建王朝统治的阻碍,美国是由于英国的殖民统治的阻碍. 2)领导阶级:都是以资产阶级为主体的.英国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美国是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阶级结成联盟. 3)斗争方式:都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英国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美国通过独立战争的方式来进行. 4)性质: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美国既是民族解放运动,又是资产阶级革命. 5)结果:都取得了胜利.英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美国取得了民族独立. 6)影响:都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对拉美和其他地区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鼓舞作用 十八、俄国和日本的历史转折 1、俄国废除农奴制(1861年) 1)原因:由于农奴制的阻碍,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缓慢. 2)目的:为了挽救统治危机 3)改革者: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4)内容: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允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列宁说: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得一干二净) 5)性质: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的改革. 6)意义:废除了农奴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7)局限性 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2、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1)背景①处在幕府统治下,闭关自守,封建落后,统治危机加深.②1853年美 国军舰打开了日本了大门,西方列强侵入日本,民族危机加深.③武装倒幕:中 下级武士接受西方先进技术和思想,主张以武力推翻幕府. 2)天皇、将军、大名、武士构成了日本封建统治阶级. 3)领导者:明治天皇;领导阶级:中下层武士 4)明治维新内容: 在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在经济方面,允 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在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 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 5)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6)意义: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渐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是日本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7)局限性: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3、比较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有何异同. 相同点:1)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2)改革都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3)改革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4)都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不同点:1)背景不同:俄国改革前面临着严重的农奴制危机,没有民族危机;日本则不仅有国内危机,而且面临着外国侵略的民族危机.2)前提不同:日本在改革前,武装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的封建统治,为维新改革扫清了障碍;俄国在改革前没有发生内战.3)内容不同:俄国改革以废除农奴制为主;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以学习西方为主. 4、比较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1)背景相同,改革前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2)性质相同,都是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3)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的措施.4)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同点:戊戌变法依靠的是一个无实权的皇帝,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中国仍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明治维新却获得成功,导致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强大起来. 十九、人类迈进"电气时代" 1、"电器时代"的到来 1)电力广泛使用的时间:19世纪70年代 2)广泛使用的标志:电力取代蒸汽 3)广泛使用的影响: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4)先进国家;美国、德国 4)电力广泛使用的重大发明的重要人物:美国爱迪生 5)重大发明:爱迪生在1897年成功研制耐用碳丝灯泡,正式注册的发明就有一千三百种之多. 6)内燃机的问世:19世纪80年代 德国的卡尔本茨 汽车的发明:1885年 德国的卡尔本茨 飞机的发明: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 2、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特点:电力作为新能源广泛用于生产、生活领域. 3、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想一想它们能够给我们哪些有益的启迪? 工业革命中,发明了改良的蒸汽机,蒸汽动力普遍应用;发明了汽船、火车机车等新交通运输工具;促进社会生产力飞跃发展等等.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的广泛应用,使人类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电器产品深入到生产生活多个领域;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促进交通运输事业更大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引起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 它们给我们的启迪包括:①科学技术是巨大的生产力;②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③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求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 4、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点 1)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对于生产的影响不如第二次显著,新技术的发明主体与其说是科学家,不如说是有才能的技工;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发现往往直接导致技术发明.2)第一次工业革命重心在轻工业部门,主要是纺织业;第二次工业革命则重心转移到重工业,如石油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工业.3)第二次工业革命涉及领域更加广泛,不仅有能源动力革新,且扩展到材料、信息和动力技术的全面革新.4)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心主要在英国,然后扩展到欧洲其它国家;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展开,德国和美国成为相对中心. 二十、第一次世界大战 1、根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但各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争夺霸权的斗争越演越烈,这就导致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2、主要矛盾:英德矛盾(两大军事集团的核心国) 3、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后加入协约国)三国协约:英法俄(中国、美国日本等加入协约国) 4、大战爆发的导火线: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 5、爆发的标志:1914年7月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主要战场集中在欧洲 6、主要战役:1916年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交战双方是英德 7、特点: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空前规模的战争,新式武器用于战场,伤亡惨重. 8、结果:1918年11月德国投降.战争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9、性质: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二十一、文化发展 1、启蒙思想 1)伏尔泰:法国启蒙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批判天主教会,主张由开明的君主执政,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 2)卢梭:否定封建王权,提出社会契约论,主权在民. 3)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原则,提出天赋人权. 4)意义:启蒙运动是一场把人们的思想从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为新兴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2、科学成就: 1)背景:资本主义的发展,自然科学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2)牛顿:英国科学家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在天文学上贡献是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在数学上最重要贡献是微积分的创建,在力学上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其中力学三定律,也称牛顿三定律,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最大. 3)达尔文 英国科学家,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提出了"进化论"的思想.指出自然界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有胜劣汰"的法则中发展的.《物种起源》问世的意义: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推翻了神学论和物种不变论,沉重的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 4)爱因斯坦 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20世纪初提出的相对论.相对论的创立的意义:推动了整个物理学理论的革命,为原子能的发明和原子能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由此打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相对论还揭示了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加深了人们对物质和运动的认识. 5)居里夫人:法国物理学家居里夫人的成就: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 3、列夫·托尔斯泰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创作了许多著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列宁称托尔斯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4、梵高 荷兰的伟大画家.《向日葵》是他的代表作. 5、贝多芬是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作品:《英雄交响曲》又名第三交响曲,以法国大革命为题材,本来是为拿破仑所作,完成于1804年,是贝多芬第一部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交响乐作品.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开始时间 18世纪60年代 19世界70年代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开始标志 蒸汽机的发明 电力的广泛使用 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巨大进步 特点 进入蒸汽时代 进入电力时代 进入信息化时代 领先国家 英国 德国、美国 动力机械 蒸汽机 内燃机、发电机 主要成就 改良蒸汽机、汽船 电灯、有轨电车、内燃机、汽车、飞机、无线电报、有线电话 航天飞机、核电站、电子计算机、互联网、克隆技术等 影响 1、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2、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3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逐渐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形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 1、极大的提高社会生产力,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2、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向帝国主义过渡. 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各国大力发展高科技,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共同影响 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极大的丰富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都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 6、三次科技革命比较 世界历史下(九年级下册) 一、俄国十月革命 1、二月革命 (1917年3月) 1)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内容: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3)结果: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 存的局面.(临时政府掌握主要权力.) 2、十月革命 1)爆发的原因: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②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③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④俄国的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等. 2)过程:1917年11月,列宁秘密来到彼得格勒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领导起义.11月7日,在列宁亲自领导下,十月革命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3)结果:①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后,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②将银行铁路和大企业收归国有.③颁布《土地法令》④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⑤1918年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 4)苏维埃政权的巩固:经过三年的国内战争,1920年,苏俄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5)意义: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办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3、比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名称 时间 革命性质 任务 结果 二月革命 1917年3月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翻沙皇专制 两个政权并存 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 无产阶级革命 推翻临时政府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列宁的探索 1)苏俄国内战争时期,苏俄政府被迫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1921年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内容: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共同点:两者都是苏俄在一定的条件下实行的经济政策,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不同点:前者是在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敌人武装干涉颠覆的情况下进行的,后者是在1921年苏俄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情况下进行的.前者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可以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指导思想是错误的,后者则标志着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和方法. 2、苏联的成立 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当时加入苏联的有俄罗斯联邦(最大),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苏联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928年至1937年的两个五年计划,其重点都是发展重工业,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与此同时苏联加快了实现农业集体化的步伐. 2)斯大林模式 苏联在1936年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3)评价斯大林模式①形成背景: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②作用: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发挥过积极作用.③弊端:A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B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C国家从农民手中拿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坏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D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 4)斯大林模式的含义: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5)苏联新宪法的重要内容: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的国家. 6)苏联宪法的意义: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即"斯大林模式"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巴黎和会:1)时间 :1919年1月.2)地点 :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 3)操纵会议的三大巨头:法国克里孟梭、英国劳合.乔治、美国威尔逊, 4)内容:《凡尔赛和约》(即协约国对德和约)规定:①领土: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陆军总数不得超过10万人等;②赔款:德国应进行赔款,由协约国成立"赔款委员会"决定总数;③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以"委任统治"的形式加以瓜分. 5)巴黎和会的结果: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以及协约国同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签订的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6)实质: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 巴黎和会的意义: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2、国际联盟:1920年1月,在日内瓦成立,由英法操纵;实际是帝国主义列强维护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秩序的工具.美国没有加入. 3、华盛顿会议:1921――1922年,在华盛顿召开,解决美、日之间的矛盾.操纵国:美、英、日.内容:《九国公约》等.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这个公约宣传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这实际上是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1)影响: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评价:暂时协调了一战后各个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但这一体系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项目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时间 1919 1921-1922 地点 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 美国的华盛顿 操纵国 英法美 美英日 涉及的地域 欧洲、西亚和非洲 东亚、太平洋地区 4、比较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四、经济大危机 1、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1924――1929年2、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929年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随即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1)原因: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垄断资产阶级盲目扩大生产,而人民消费能力却没有相应提高,生产的东西卖不出去,引起市场过剩. 2)特点是:持续时间比较长、涉及范围广、破坏性特别大 3)影响:工人失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劳动人民生活恶化,社会矛盾加深.二是资本家销毁商品,生产受到破坏. 3、罗斯福新政:1)时间:1933年.2)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消除经济危机. 3)内容:①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颁布了《国家工业复兴法》②调整农业;③整顿银行;④兴建公共工程; 4)作用(评价):新政实施以后,美国的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新政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新政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五、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1、德国纳粹政权的建立 1)背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 2)标志: 1933年希特勒上台,称国家元首.影响: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 2、德国法西斯专政强化的措施 1)纳粹党利用国会纵火案,(德国法西斯放火焚烧了国会大厦,污蔑是共产党所为),打击德国共产党.2)解散工会,取缔除纳粹党以外的一切政党3)加强思想控制,焚毁进步书籍.5)疯狂迫害犹太人.6)疯狂扩军备战 3、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建立:1922年,墨索里尼组织了法西斯党;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 4、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建立:1936年军部法西斯势力上台,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六、第二次世界大战 1、慕尼黑阴谋: 1938年9月德、意、英、法首脑希特勒、墨索里尼、张伯伦、达拉第在德国慕尼黑签定协定,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给德国.绥靖政策达到顶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英法希望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求得一时太平) 2、绥靖政策:1)目的(原因)西方大国想将祸水东引,把德国的矛头引向苏联.2)内容:西方大国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慕尼黑阴谋将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影响它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野心膨胀,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3、二战进程: 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标志着二战的全面爆发. 1940年,德国占领西欧(包括法国),敦克尔克撤退(使四十万英、法军队得以逃脱);英国人民在丘吉尔的领导下顽强抵抗.(不列颠空战)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苏联军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1942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重创了美国的太平洋舰队.太平洋战争爆发;标志着二战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4、二战的转折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1943(苏德战场) 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海战 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 5、二战胜利:1944年6月,盟军(英美等)在法国诺曼底登陆;盟军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1945年4月苏军对柏林发起了总攻.5月8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欧洲战场结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第二次大战结束.(1945年美国在太平洋上同日军战斗的同时,于8月在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 6、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而告终. 7、性质-----是一次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和世界人民的相互支持. 8、结果: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彻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9、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942年1月1日,26国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保证各国将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彻底打垮法西斯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 1945年初,苏联的斯大林、美国罗斯福、英丘吉尔在雅尔塔召开会议,会议决定打败德国以后,对德国进行军事占领;同时决定成立联合国;苏联在德国投降三个月内,参加对日本法西斯的作战.意义:加速了反法西斯的进程. 10、比较两次世界大战. 相同点:1)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由于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而引起的,它们要求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2)战争的主要发动者都是德国帝国主义者.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三国同盟的核心,同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建立者.3)两次世界大战主要都是两大军事集团间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展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轴心国集团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之间进行.4)两次世界大战都以帝国主义的失败、削弱或崩溃而告终,帝国主义力量遭到沉重打击,社会主义力量和人民民主力量不断兴起和壮大. 不同点:两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七、美国经济的发展 1、(第一阶段)战后的繁荣 1)时间:20世纪50---60年 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南部繁荣.2)原因:①占据广阔的国际市场;②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③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创造经济发展环境. 2、(第二阶段)危机和经济调整 70年代危机,美国经济受到严重打击,经济地位下降.(中东产油国提高石油价格,引发1974—1975年世界经济危机) 80年代,美国调整经济政策.经济形势逐渐好转,但债务加重.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负债国.原因:①经济发展弊端显露②受到危机严重打击 ③通货膨胀④债务沉重. 3、(第三阶段)新经济的出现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和全球化. 4、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是:经济发展处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前列,经历繁荣----危机----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科技含量高. 八、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1、欧洲经济繁荣的原因:1)西欧国家发挥高素质的劳动力优2)利用美国的支持30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50---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 2、时间:196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1993年欧洲联盟 3、欧洲共同体: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各国的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1967年,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发起建立了"欧洲共同体";作用:对成员国促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欧洲联盟: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并逐步使用统一的货币—欧元. 意义或作用:欧洲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5、日本: 原因:美国在日本的进行了社会改革,推行了非军事化政策,扶植日本.日本政府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技成就,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 1)50年代后的近20年,日本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经济大国. 2)74—75年的经济危机使日本的经济一度减缓. 3)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实行科技立国的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964年日本东京成功的举办了奥运会.七八十年代日本引起亚洲邻国不安的原因是军费支出不断增加. 5、二战后西欧国家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是什么?那些东西值得中国借鉴? 共同点:1)都得到了美国在经济上的援助2)都大力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培养人才3)都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启示:1)要善于抓住机遇,注意加强国际间的经济联系2)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先进科技,大胆创新3)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制订适合本国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 九、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1、赫鲁晓夫改革: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担任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 1)思想准备:1956年苏共"二十大"通过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改革针对的问题是斯大林时期存在的弊端) 2)改革的内容:①经济 农业方面:推行"玉米运动"和大规模垦荒.②工业方面:把管理权由中央下放到地方.③政治:平反冤案和加强法制 3)评价:他的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4)1964年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2、勃列日涅夫改革----以重工业为主. 3、苏联解体的过程 1)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上台后,先在经济方面进行了改革,但没有取得成果.后又把改革的重点放在政治方面,此后,政治体制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的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增强. 2)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由8名苏联高级官员组成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政变,这次事件后,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 3)八一九事件后叶利钦控制了全局,1991年底苏联解体. 4)苏联解体的原因 ①无法改变的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②严重的经济危机③社会的动荡不安④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⑤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乘机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⑥西方势力的影响等等. 4、中苏两国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都进行了改革,但结果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情况? 1)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2)我们在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3)我们在改革中重视国内的民族关系,正确处理民族关系4)我们在改革中对西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等采取了正确的对策. 5、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应从苏联的改革和解体中吸取哪些经验和教训? 1)改革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2)改革在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必须相应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3)要从体制上克服僵化的弊端,避免主观主义和急躁冒进4)政治体制的改革必须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稳妥推进,确保国内安定团结和民族团结等. 十、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演变 1、东欧改革 1)原因: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按照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进行经济建设,走了不少弯路. 2)匈牙利的改革(在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较为突出) 匈牙利的社会主义工人党对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 结果:改革使匈牙利的政治经济形势逐渐稳定,但从70年代中期改革遇到了挫折,到80年代又面临新的经济困难. 3)1968年试图摆脱苏联控制的捷克斯洛伐克改革,被苏联镇压. 东欧剧变的历史原因: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照搬苏联模式. 2、东欧剧变 1)原因①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危机.②苏联也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2)情况:①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在一年之类,执政四十多年的各国党纷纷丧失政权.②社会制度发生了变化.③版图发生变化.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合并实现了统一. 3、东欧剧变对我们的启示 1)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2)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3)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以法治国4)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等等 4、从东欧剧变谈谈斯大林模式对东欧国家的影响. 1)东欧各国大都照搬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在战后恢复和发展东欧各国的国民经济中发挥了作用.2)但这一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导致东欧各国出现了经济困难.有的国家试图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因各种原因未能取得预期的成效3)经济状况的日益恶化导致经济、政治和社会矛盾日益加深,成为东欧剧变最深刻的社会根源. 十一、亚非拉的奋起 1、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印度:1)二战后初期,印度再次出现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2)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但决定把原来的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实行"印巴分治".3)1950年印度宣告成立. 2、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非洲的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最先在北非展开. 1)发起:埃及 1952年埃及爆发了反帝反封建革命.以纳赛尔领导武装起义,赢得了埃及的独立.1956年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2)高潮: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非洲先后有三十多个国家取得独立.其中1960年一年就出现17个独立的国家,因此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3)深入:七八十年代,非洲的独立运动深入发展.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3、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1)古巴:1959年古巴卡斯特罗通过武装斗争推翻了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建立革命政府,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 2)巴拿马:1999年巴拿马人民终于收回了巴拿马运河的全部主权. 4、印度和巴基斯坦冲突的历史根源是什么? 1)英国的"分而治之"伤害了印度人民的感情,激起其强烈的不满并加剧了"分治"双方因"保卫祖国"而滋长的对立情绪与争斗行动.2)"分而治之"政策加深了该地区的民族和宗教矛盾.如克什米尔归属问题,穆斯林与印度教的宗教之争问题,这些都加深了印巴两国之间的流血冲突和战争. 5、谈谈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在战略、经济和交通方面的重要性,当地人民收回主权的过程有什么不同? 1)苏伊士运河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 苏伊士运河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接之处,它是世界上最长的无船闸运河,大大缩短了世界贸易运输的航程.它位于当今世界的天然油库中东附近,连接着红海和波斯湾沿岸港口,扼欧洲通向印度和东南亚及东亚地区港口等航线,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2)巴拿马运河:它位于中美洲巴拿马共和国中部的巴拿马地峡上,是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著名国际航运水道.它的通航,使两大洋之间的航程比绕道麦哲伦大大缩短,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 3)苏伊士运河的主权是埃及独立后在1956年直接从英、法收回的. 4)巴拿马运河的主权是巴拿马人民展开不懈的斗争,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从美国手中逐步收回的,到1999年才全部收回. 十二、动荡的中东地区 1、一战后,英国获得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权",英国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 . 2、1948年犹太国家以色列建立.(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原因) 3、中东战争:1948--1973年,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发生了四次战争,史称"中东战争". 4、中东地区动荡的原因:1)中东地区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极为重要2)石油资源十分丰富(以上两条是中东地区成为世界列强必争之地的原因)3)对水资源的争夺加剧了冲突.4)宗教之争.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在耶路撒冷留下了众多的"圣迹",各宗教的信徒都把耶路撒冷作为自己的"圣城". 4、中东问题的关键是:巴以冲突 5、中东问题的重要性:这一地区有苏伊士运河沟通三大洲,并盛产石油.因此,交通地位重要,占领地位重要,经济价值巨大. 6、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大国插手地区事务,使领土争端问题严重;历史渊源较深,有当地复杂的民族矛盾、尖锐的民族矛盾;当地的水资源奇缺,加剧了双方的争夺;几十年的斗争加深了双方的仇恨,并陷入了连续不断的报复性行为的恶性循环之中. 7、中东战争频仍的根本原因是大国的争霸. 8、简述为中东和平进程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 巴勒斯坦的阿拉法特、以色列的拉宾和佩雷斯、埃及的萨达特、美国的克林顿等 以色列的拉宾总理对巴勒斯坦作出了一些让步,给中东地区带来了和平的曙光,却遭到以色列极右势力成员的刺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巴勒斯坦的阿拉法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联合国争取国家独立、民族权力,走过了带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埃及的萨达特和美国的克林顿努力为巴以双方会晤牵线搭桥,对中东和平产生了一些正面的影响 . 十三、冷战中的对峙 1、原因:二次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2、冷战政策:美国带领西方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3、冷战政策的表现: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冷战的开始.(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他提出了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它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2)经济上: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向西欧提供援助,以控制欧洲. 3)军事上:签订《北大西洋公约》,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4、冷战政策的信号是丘吉尔发表的铁幕演说.冷战政策开始的标志: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5、两极格局的形成: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至此,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6、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1991年苏联的解体. 7、美苏争霸 根本原因: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 争霸的实质:美苏两国在实力的基础上,对世界势力范围的划分. 阶段 时间 特点 主要事件 美领导人 苏领导人 第一阶段 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期 既有缓和又有紧张,优势在美国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肯尼迪 赫鲁晓夫 第二阶段 60年代中期—70年代 美苏争霸达到高潮. 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守为攻. 苏联出兵阿富汗 尼克松 勃列日列夫 第三阶段 80年代 美国同意实行有限的收缩,苏联戈尔巴乔夫提出全球缓和战略 . 苏联从阿富汗撤兵 . 里根 戈尔巴乔夫 8、霸权主义给人类进步与和平带来了哪些危害?近年来,霸权主义有哪些表现? 1)冷战结束后,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不断,成为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霸权主义利用并介入这些矛盾,将其转化为国际冲突,直接威胁世界和平.如科索沃战争、美伊战争. 2)西方国家打着"人权"的旗帜,粗暴干涉别国的内政,例如美国发表了《中国人权状况白皮书》. 3)由于美国长期实施霸权主义,导致了恐怖主义的泛滥.最典型的事件是"911"事件. 十四、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朝多极化方向格发展,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 2、"一超"指美国: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实施全球战略,推行霸权主义. 多强指日本、中国、欧盟、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 3、当今世界的国与国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综合国力的竞争,因此,在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形成的过程中,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根源在于经济结构的多极化. 4、冷战结束后,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有: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领土纠纷不断,霸权主义利用并介入,加剧了世界的不安全.例如五次中东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以及2003年美国对伊拉克战争,加剧了世界的动荡与不安. 5、科索沃战争:1)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安理会,违背国际法基本准则,对南联盟实施武力进攻.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到北约导弹的袭击,三名记者不幸牺牲.2)这是美国霸权主义的表现,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对世界的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3)科索沃战争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将是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联合国的作用被严重削弱,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6、美国的"人权高于主权" 美国的所谓"人权高于主权",是美国的人权高于别国的主权.它的实质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国,干涉他国内政的借口,同时也是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实施霸权主义,推行其全球战略目标,最终实现"美国统治下的和平"的途径. 7、评价美国的人权观 美国的所谓"人权"和"正义",是美国企图利用它作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地位加紧推行霸权主义,实施自己称霸世界得野心,最终实现领导世界的全球战略目标. 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坚决反对将人权与各种援助甚至互惠性的贸易往来挂钩,不接受把人权作为交往的条件,认为这有损于国家的主权完整和国家的尊严. 十五、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原因:1)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生产力空前提高,加速生产社会化的发展.2)二战之后出现的民族独立国家积极寻求国际合作.3)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4)科学技术的发展,缩短了世界各地的时空距离.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1)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 2)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 3)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 3、经济全球化影响: 利: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参与世界经济竞争. 弊 ①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力量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处于不利地位.②有些跨国公司的不公平行为,跨国公司常常把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③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进一步加大.1997年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引发了亚洲金融风危机. 4、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1月1日成立,这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中国于2001年11月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会员. 5、2001年,中国上海成功举办第九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领导人会议.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6、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关系: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中国在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应抓住机遇,发展民族经济,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促进世界的和平和发展. 十六、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 1、标志: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 2、核心:是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国际互联网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人类由此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生物工程的核心是基因工程,而基因工程中的克隆技术尤其引人注目. 3、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原因:1)大量战时军用技术迅速转化为民用,促进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生和发展.2)自然理论迅速发展并在重要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3)科学技术的社会化,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成功的保障.4)国家是科技事业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 4、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1)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涌现了大量的科学成果,而且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2)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3)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学技术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5、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1)推动社会的生产力空前的发展2)进一步引起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增强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有力地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十七、现代文学、美术、音乐和电影 1、文学:1)(美国)德莱赛《美国的悲剧》 2)法国 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 3)法国荒诞剧作家贝克特《等待戈多》4)前苏联:肖霍洛夫《静静的顿河》 5)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美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在法国创作了立体派绘画.代表作《格尔尼卡》. 是他为抗议德国法西斯轰炸西班牙的小镇格尔尼卡索创作的,是20世纪艺术中 的珍品. 西班牙的达利被认为是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代表作是《记忆的永恒》 欧美现代美术的主要特点:运用各种新奇怪异的手法,进行艺术创作. 3、现代音乐:1)爵士乐 起源于非洲音乐,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南部兴 起,后流传到世界许多国家.中国上海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出现了爵士乐,80 年代末期再次在中国流行. 2)摇滚乐起源于美国,60年代风靡西方. 4、电影:好莱坞 美国电影的代名词,世界著名的"电影梦工厂".好莱坞电影 既迎合大众时尚,保持浓厚的商业气息,又不失现实主义,反映社会与时代的变 迁. 奥斯卡金像奖 正式名称叫"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DOC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印度国会  印度国会大厦  周恩来的故事  周恩来外交风云  周恩来纪念馆  周恩来故居  周恩来在重庆  周恩来遗言案  走进周恩来  情归周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