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妮洛杉矶已久
王红
在洛杉矶见到陈燕妮的时候她正在自己刚刚收拾停当的新办公室内忙碌,她的新报社位于洛杉矶交通中枢,报社办公室的构成由七间大办公室加一个大型仓库组成,整个办公室内墙壁采用绛紫色调处理,再加上陈燕妮本人酷爱的一些中国古典明清家具的陈设,使得整个办公室具有一种文人特有的典雅。
在这间由他们报社自己购置的办公室加仓库中,整个二楼全部是陈燕妮一人所用的空间,里面还分有独立厕所、卧室、会客室及办公室,面积之大是记者所见到的总裁办公室中最大的一个。
最近几年,尤其是最近四年,陈燕妮笑着说自己都快成建筑专家了,因为她的新家也一直在建筑当中,从购买土地到盖房,整个过程已经用去四年了,由于她所建筑的房屋超大加上美国建材的成倍增长,因此,这之间,除了频繁地回国采买建筑材料之余,她也对建筑构造乃至建材价格等成了半个行家。整个新家的建设中,她参与了所有包括画建筑图、土地测量乃至土木工程的各个环节,和雇佣的建筑师一起为自己的如意之居反复推敲。
“新房内的所有房间都是由我自己亲自测量,思考很久才最终确定尺寸的。其实,就房屋的外形而言建筑师曾经给过我多个设计稿,但因为我最终不很满意而推翻重来。当然,今天已经兴建接近尾声的这个房屋内部结构、材料选配之类的专业问题还是建筑师总体打理,但是外部及内部的外观风格和内部尺寸都由我自己为自己决定。”她这么说。而记者所知,她的新办公室仓库,也是在一片废墟上由她参与设计而建成的。
就在一片建筑气氛中,在她的绛紫色调的办公室内,在她办公桌上堆满了的建筑图纸当中,我采访了这位最新推出新杂文集〈洛杉矶已久〉的旅美女作家。
其实,可以这么说,作为一个作家而言陈燕妮的美丽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她从没被归入国内的“美女作家”行列中,这可能是因为国内对“美女作家”有着另外的特别解读,而陈燕妮的作品从来是用笔说话。问到她本人这个问题,她浅笑了一下,未予回答。
从国内抵达洛杉矶,记者其实还有些时差,陈燕妮关切地询问记者的各种感受。看得出来,她是一个相当亲切的人,早就听说这一位女作家在自己的周遭人缘极好,而且对人相当谦逊,以记者所见,果然如此。
在众多的建筑图纸和她报社众多员工的在楼下的穿梭声音当中问她有关文学的问题,显得有点奇怪,因为她如今已经俨然一个商人模样,但是我从她的眼中看出,文学对她,从来没有远离。
十八年前,也就是一九八八年陈燕妮就离开北京在圣诞节前几天去了美国,之所以选择赶在年底之前到达那里,“实在是因为当时美国偶尔会进行移民大赦,一旦大赦,某年之前到达美国的人都可以享受合法工作身份,也就是说一旦大赦,美国政府往往会拿某年的年底作为界限,因此,赶在年底到达就具备了实际意义。”陈燕妮笑着回忆说。如今,在世界都已经成为地球村概念的年代,回想这样的念头让人觉得有些荒唐,但是当时,在美国没有身份就意味着无法找到工作,无法生存。
结果,陈燕妮虽然赶到了一九八八年的年底到了美国,但美国再也没有过大赦这种事情了,从那时到今天,十八个年头过去了。没能赶上大赦的她也不可避免地经历了非法工作等等所有新移民都会在美国经历的生活磨练。“而且,我当时的工作还是在报社做记者,这么一个抛头露面的工作对一个非法工作的人来说实在危险。”
直到今天,美国的移民局都还对所有能逮得到的非法移民施行立即遣送回原居住国的惩罚,就在记者抵达洛杉矶的当天,美国的报纸还在报道在外州的一个城市里移民局一举抓到了数十位非法工作的外国人而准备把他们遣送出境的消息。而那时候对于她这样一心想在美国展开新发展的人来说,而在美国留学的身份又明令是不能打工的,实在最渴望自己在工作身份上能有所希望,因此,对新移民来说,看到美国发布有利于移民程序的新法令的重要性比挣钱本身还重要百倍。
谈到刚到美国之后的艰辛生活,陈燕妮毫不隐瞒,她说也曾经给一份英文报社送过一次报纸,整个送报过程需要几个小时,所有沉重的报纸都要放在送报人的两只手上,在曼哈顿的大楼中穿梭,而工资也只有十七美元。但这还是留学生中的“好活”,大家彼此相传了不下五个人,每人都做过一两年这份工作。而据记者所知,如今,陈燕妮自己的报社送报工人送一次报纸的报酬就是四百美元。
“刚到美国的时候我真穷,”陈燕妮感慨地说:“我记得当时自己手里如果有二十块美元都会一溜烟地跑到银行去存一下,生怕弄丢了。而且在平时的纽约生活中也时常为坐地铁要花去一个美元而感到心疼。可以这么说,我最初多少年的美国生活都是在和贫穷搏斗中度过的。”
在这之后,一九九四年,当时还在纽约生活并且已经做了五年记者的她在国内出版了轰动一时的纪实作品《告诉你一个真美国》,这本书在出版之前,国内人可以对美国进行了解的书籍只有两本,一本是曹桂林的《北京人在纽约》,另外一本是周励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而这两本书中,前者是一本文学创作作品,故事情节是虚构的;而后一本书虽然标榜是自传体文字,但是其中的很多情节都受到质疑,在这个对中国国内而言可以说是“美国空白”的时期,陈燕妮的《告诉你一个真美国》纪实作品的出现,令不少希望了解美国的中国人感到振奋。这也使得这本书自出版之后立即成为畅销书,当时出版此书的华夏出版社一印再印,总发行量达到数十万册。陈燕妮也由此一举成名。
在中美两地从事文化,很多人做过,很多人又不做了,因为除非大型的通俗演唱文化,其实文化事业可以说都是很难赚钱的,但是陈燕妮的文化事情在这些风雨飘摇的动荡中做得一直还算平稳,让很多人都视为奇迹。而她的质量上乘的文字著作,也是在这之中从她忙碌的时间安排中流淌出来的。从一九九五年开始,继〈告诉你一个真美国〉之后,她陆续又出版了〈纽约意识〉、〈遭遇美国(上下卷)〉、〈再回纽约〉、〈粉红通知〉、〈美国之后(上下卷)〉等著作,一直到本世纪开初,她的激情写作才告一段落。
很多熟知美国谋生不易的人都在私下里感叹她的多产,要知道,她除了是一位写书人之外,还是一个八十个版面的报纸的总裁,在万分紧张的美国生活中能够挤出时间来写书,实在是难得。“我都是在别人睡觉的时候写自己的东西的,夜半三更的时候,我家里整栋楼的房间全都是黑的,灯全灭了,就我书房里的灯光一直亮着,那种无人打扰的感觉让我觉得心绪安稳和宁静。”她这样回忆当年的疯狂创作生涯。
当年,她的出书轨迹基本上是出一本杂文集之后再出一本采访实录,两种文体的著作交替出版。而她在自己采访实录著作中采用的“被采访者背景、被采访者录音、陈燕妮思绪”这种三段式采访体,如今已经被中国的记者们广泛采用。如今的很多采访作品中的“记者后记”等等文体,其实都源于陈燕妮当年著作的独出心裁。
也因为热爱写作,因此,她在自己新居的设计中,把占地面积达两百多平方米的空间设计成自己的书房,记者在这个即将完工的新居中看到,这个超级书房分三个区域,一个是阅读区,主体是围绕可看到后院游泳池和网球场而设的长型落地窗观景及阅读空间,另外一个区陈燕妮自己取名叫做“取暖区”,主要是围绕书房内的大型壁炉而设的一个沙发区域,还有一个则是她的大型写作区域,诺大的空间内只放了一个女主人定做的超大硬木书桌,而书桌身后已经制作在墙壁里的樱桃木超大书柜已经全部油漆完毕,因为书柜顶层过高,因此,陈燕妮的建筑商还给她定制了一个全铜长梯,以方便女主人取阅顶层书籍。
“我实在是属于那种喜欢写作的人。”陈燕妮由衷地说:“曾经,我母亲逼迫我去学了理工科,不得已,我学了铁道工程,那些枯燥乏味的学问折磨得我十分珍惜如今得来不易的文字生活。”
“而且,我非常想拿我自己的例子去告诉如今还在干涉自己子女未来志向的父母,应该听从你们孩子内心的指点,强加于人的志向只会得到悲剧结局,不是孩子们最终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兴趣中去,就是必定造成孩子终身的痛苦。”陈燕妮说她至今都对母亲当年对自己在大学专业上的横加干涉而内心不平衡。
当年,面临高考文理志向选择的她文理成绩都非常出色,但是后来她被母亲以“如果考文科就不给生活费”为要挟不得已走上了理工道路,而且一试而中,“这也是上天不给机会,如果我参加理工科高考第一年没考上,我都还有机会立即改走文学道路,但是,这机会没有出现。”走了这么多年的辛苦弯路,最后还是回到了自己从小的向往上,而对于荒废了的理工科学业和自己所伴随的青春,她觉得实在冤枉。
回到文学路上的她相当认真,“我敢说我对自己的文字比很多学文科的人更加在意,原因还是那一个,我的今天得来不易。”
“整个多少年的理工生涯对我此生如果说有好处的话,那也是在最近造房子的过程中,因为我在大学中学过机械制图,因此建筑师和工头所做出来的所有工程图纸我都能看懂,而且对很多细小之处都给予过相当尖锐的意见。”她有些小高兴地说。
在美国,她的幸运之处在于她的全职工作一直是在做文字工作。先是在纽约的一个台湾人办的周报里当唯一的一位新闻记者,一个人包揽所有大小十六个版面的文字写作,后又到一家采访范围遍及整个纽约市的电视台任职采访记者,最终,她移居洛杉矶,也就是她第一本书〈告诉你一个真美国〉出版之后,她创办了自己的报纸〈美洲文汇周刊〉。“就是这么一段路程,就是这么一个外人无从知道的辛苦过程,整个人也就年华老去了。”
美国和陈燕妮之间实在是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美国是她新生活的开创之地,她也把自己的青春整个放在了美国。如今,旅美多年的她已经在异国度过了十八个年头。虽然最近几年她也在国内投资买下了不少房子,看到很多朋友海归自己也有些心动,但是,“太多年了,整个人感觉有些走不动了。”
回头说到这个夏天,陈燕妮又有新著作出版的事情,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洛杉矶已久》在最近一两个月就要在全国各地面世,陈燕妮说这本新书里面包含了她从九七年开始创作的各种杂文,内中描写的都是作为一个中国移民在美国生活的心路里程。全书将近四百页,用四个大主题来分类,第一个主题是〈才刚感慨〉,内中包含了“讨厌欧洲(十则)”、“湖北老家(十则)”、“我亲历的美国之音(十二则)”等内容;第二个主题是〈居美起居〉,其中包括了“二零零一年九月十一日这一天”、“残疾天堂”、“锦绣中华”、“急诊经验”、“亲子互动”、“明天你会破产吗?”、“排泄、住房和学习(三则)”、“飞行表演(六则)”、“中国质量”、“美国海关”、“法律面前”、“你当不当陪审员?”、“‘国家公园’这个词”、“火葬”、“三回纽约(十二则)”等内容;第三个主题是〈旧说回看〉,其中包括“德育教育”、“总统之女”、“地下室谈”、“鲍博的旧箱子”、“韩国移民”、“飞禽它们”、“事关计量的种种迷惑”、“恼人电话”、“玫瑰花车”、“劳工姿态”、“中国邻居与美国邻居”等内容;第四个主题是〈身边人事〉,内容包括“欧洲女友”、“美国医生”、“软卧车厢”、“我的眼睛”、“电影演员邹倚天”、“死去的朋友”、“一行诗社”、“朋友张菊”等等。
新书所涉猎的内容相当广泛,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读者美国文化的奇特和内部机理,从九一一美国发生爆炸案笔者本人当天的所见所闻到美国的各种计量习惯,甚至还揭露了美国政府所办的著名美国之音传播机构的内部争斗的实况,可以说是作者在过去系统地描写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基础上更往前进了一大步。
近年来一直埋头于“建筑业”当中的她今年可说是双喜临门,一是新居久经周折终于即将竣工,另一就是这一本〈洛杉矶已久〉的新著问世,“所幸经过这么多年的生活,我的新书马上出版,而且到这个冬天过完,我和建筑的所有瓜葛也全部解除。”即将在忙碌之海中翻身的陈燕妮在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轻松地对记者如此说。然后,她把手边的建筑图纸们就地一扫,那些卷成卷、订成本的蓝白各色图们立即散落满地。这时候,我和她都笑了起来。?